第六百八十九章 围堵李世民(1 / 2)
“将军,司马懿向淮南败逃,再往南边追赶,渡过淮水,那就是寿春了。”
“寿春城是什么情况?”
“寿春城原本是一个名为杨行密的诸侯占据的城池,但根据夜不收最新的消息,江东的明军, 趁着我们与司马懿交战之际,出兵攻克了寿春城。杨行密向明军投降。”
“明军,据说是一支强大的军队,来自一千多年以后。”
王翦得知明军攻破寿春城,对明军有所忌惮。
秦军、汉军、唐军、明军,这几支兵马在历朝历代, 都能排到前面。
“明军是强敌,不可硬碰硬。”
王翦在占领司马懿的领地后, 没有贸然攻打寿春,而是观望明军的兵力。
寿春城,明军大将徐达率领30万明军,按照明帝朱元章的计划,开始北伐,率先占领淮南地区,在淮南设立马场,作为桥头堡,筹备进攻山东、中原等地。
六国合纵攻夏,引起了连锁反应,就连独断江东的朱元章,都没法按捺住。
朱元章在击败孙坚之后,立即派出徐达,按部就班,进行北伐的前期准备。
徐达的三十万明军渡过长江, 击败盘踞在淮南一带的诸侯杨行密。
杨行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吴的奠基人,有一支黑云长剑军。
但杨行密还是无法阻挡徐达、常遇春的明军, 城破被俘。
司马懿一路收拢溃兵, 逃到寿春, 见到了明军大将徐达。
徐达的气场,犹在司马懿之上。
徐达带来的武将阵容,一点不弱,甚至远超现在司马懿的班底。
司马懿的部将北宫纯、桓温等人兵败被俘,司马懿带着司马师、司马昭两个儿子,与九江王英布逃亡,20多万晋军,只剩下万余人。
司马懿的文武大臣折损了过半,无法与徐达背后的大诸侯朱元章平起平坐。
“以司马宣王的谋略,居然如此狼狈,看来秦将王翦是一个劲敌。”
徐达冷漠地扫视逃亡至寿春城的司马懿众人。
虽然徐达不是很认可司马懿的人品,但为了朱元章的北伐大计,还是接纳了司马懿这一伙人。
张华建立的夏国实在是过于强大,又占据中原等富庶的地方,朱元章的明军也要集结一切力量,才有可能北伐成功。
此时,并非元末。
元末,蒙古人内讧, 再加上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后,蒙古骑兵日趋堕落,以及朱元章本身也有能力,时也命也,所以朱元章创造了唯一一次北伐成功的奇迹。
然而张华麾下名将如云,一旦占据了北方,朱元章北伐的难度,远超过元末。
“后世居然有如此之兵,后生可畏。”
司马懿见到来自后世明朝的大军,颇为吃惊。
徐达的30万明军,气势如虹,一度扫荡江东,屡败强敌,所以这三十万明军,杀气腾腾,无疑是一支劲旅。
江东勐虎孙坚对战徐达、常遇春的明军,战绩是七战七败,没有一次取胜。
由此可见,徐达、常遇春这一对大明双璧的可怕。
在徐达身边,是虎背熊腰的勐将常遇春。
常遇春的武艺,与五虎将在一个层次,都是冲锋陷阵类型的勐将。不仅如此,常遇春还有带兵能力,号称统帅十万骑兵,将无敌于天下。
司马懿父子在徐达、常遇春两员名将面前,也不敢摆谱。
“夏军动用多少兵力攻打汝南?”
“40到50万左右,汝南一战,夏军至少损失数万人。”
司马懿虽然兵败,但以他的智谋,还是准确推算出王翦、张须陀用于攻打汝南的兵力。
“我的兵马,与王翦的兵马,数量在伯仲之间。陛下还出兵攻打交州。只有平定交州,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北伐中原。”
徐达琢磨了一下当前的局势,王翦以摧枯拉朽之势,击败司马懿,来势汹汹,拓地到淮南。
徐达面对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在兵力没有优势的前提下,没有必胜的把握,也不敢轻举妄动。
接下来的每一步,事关朱元章的北伐大计,徐达、常遇春两人不敢怠慢。
徐达、王翦隔着淮水对峙,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王翦如果轻易南下,很有可能会演变成淝水之战的剧本。
徐达如果北上,那么可能会演变成不少朝代北伐失败的剧本。
淮水一带,变成了夏国、楚国、明国,三国鼎立的局面,西北是张华的夏国,东北是项梁的楚国,南边是朱元章的明国。
“此人来不及逃走,被我们生擒。此人自称是晋惠帝司马衷,司马懿的重孙。”
王翦一边与徐达的明军对峙,一边清点俘虏的武将。
除了被俘虏的西晋勐将北宫纯、投降的东晋大司马桓温,王翦的秦军在击败司马懿的晋军时,还活捉了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司马衷。
司马衷因为是半个傻子,所以逃跑都晚人一步,来不及逃走,就被秦军给活捉了。
“这个人没有威胁,放了他吧。”
来自隋朝的张须陀知道何不食肉糜的典故,晋惠帝司马衷是少数人畜无害的皇帝之一,张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