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襄阳之战(1 / 2)
十二月初八,当最新消息汇总到景舍手中的时候,他刚好在吃饭。
不同于手下的焦躁,景舍自始至终始终保持着平淡的表情。
哪怕听到赵媛的大军已经逼近淮南,楚军随时会面临被两面包抄的危险的时候,也没有停止手上的动作。
这一切,和他所料,相差不离。
仅仅从正面战场来看,楚国,已经呈现出节节败退的颓势,失败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只有很少的人发现,由于战线的收缩,越来越多的楚军,聚集到一起。
最开始只是零零散散的散兵游勇。
渐渐的,随着前方战事的不利,越来越多人出于保命,开始大规模的后撤。
由此引发了无数的骚动和混乱。
如果单从表面来看,楚国似乎已经算输了。
绝大多数的楚国将军们都觉得,战事进行到如此地步,已然没有必要再继续。
投降,虽然从面子上来看,难免会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但是这是保住有生力量的最佳选择。
而且,以前楚国也并非没有因为战败投降过。
相比于那一次丢掉半壁江山的危机,这一次,顶多只能算是局部的不利。
相反,如果继续战斗下去,那么楚国就很有可能,再度面临,国家一分为二的危险。
相比较那样严重的后果,投降反倒显得像是智者所为。
然而当将领们提出这个看法的时候,景舍却放下了碗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这就是你们的考虑结果吗?”
“大人,这话虽然你不爱听,但我们现在确实已经输了。
大人,你还年轻,就算失败一次,其实对您的威望也没有什么损失。
虽然投降,确实有些难以启齿。
但还请大人看在楚国江山的份上,能够暂且选择忍辱一时。
等什么时候我们重新积蓄够力量,到时候,大人在率领我们卷土重来,岂不美哉?”
将领小心翼翼的委婉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并瞬间获得绝大多数人的认可。
除了来西,以及他所率领的部分将领。
“这么说,这就是你们的最终决定?若如此,还请诸位先听再下一言,然后再做决议。”
“依我来看,虽然上蔡被攻破有点可惜,但是,这也意味着赵国的攻势也告一段落了。
赵国这次带来的兵力最多不过两三万,就算聚集了其他各国骑兵,总共加在一起也不会超过5万人。
5万人,连续半个月,毫不停歇的作战。
就算他们心智坚定,意志坚不可摧,但是肉体上的疲劳他们是无法消除的。
战斗到这一步,就算他们愿意,他们的马匹也已然精疲力尽。
再者,淮南虽大,但地广人稀,寿春虽小,但城池坚固,而且守备也并非无能之辈。
为以防万一,我还特地派遣挥下大将之一的萧逸,往来游弋。
如果有什么差错,他随时都能及时援助。”
“即使如此,也难以改变什么!”
“不是这么说的。结果这次之所以兵分三路,其目的不过想将我们包抄。
眼下魏国忙着屯田,赵国攻势无力,仅凭齐国一国之力,已经很难对我们造成威胁。
眼下我们当务之急是赶紧击败眼前的敌人,然后迅速和各路大军会合,我相信只要所有人齐心协力,眼前的难题一定可以被我们轻易攻克。
如果各位非要执迷不悟,我也不强求。”
景舍的低姿态让各位将领一时无言以对。
加上一旁的来西虎视眈眈,更让他们感到手足无措。
“话虽如此,难道我们就不做任何动作吗?”
这时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想法。
诚然,就算一切如景舍所说,赵国的骑兵已经是强弩之末。
但眼睁睁看着敌对国的骑兵,在自家的土地上往来驰骋。
而自己却只能在一旁观望,什么也做不了,这难免令人感到憋屈。
有时候战斗并不单单取决于将军和士兵,一旦整个国家的人,都对前景感到失望,某种程度来说,也可以算作是一种失败。
如果无法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就算未来他们有机会获胜,但已经被楚国上下抛弃的他们,又拿什么来反败为胜?
对于这个问题,景舍似乎也有预料。
“姜雪之所以选按兵不动,是打算坐山观虎斗,坐视我们和赵国拼的两败俱伤。
在这个结果出现之前,她不会有任何动作,因此,我们可以暂且不考虑北面的压力。
魏国,韩国的军队虽然近在眼前,但他们力量薄弱,根本就不是我们的对手,放任不管也无所谓。
赵国的军队最近的,距离我们都有三千里。正所谓远水难解近渴。
眼下,真正能够对我们造成威胁,并且值得我们重视的只有眼前的襄阳城。
让我们无法在此攻克襄阳,等到雨季暴涨的时候,敌人就可以经由此处,顺流而下。
到时候沿途全都有危险。
因此襄阳才是我们当下的心腹之患。”
众人纷纷点头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