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青溪收信议事,贺兰剑走偏锋(1 / 3)

加入书签

花重锦被放出东厂后,针对安玉琳的刺杀骤然减少。安玉琳吩咐下去,按照花重锦给出的线索,暗中进行查探。

日子一晃就到了正月末,甘棠的书信也被加急送到了宣州。

此时宣州,正值冬日严寒,宣州大营不远处,港口上停靠的船只鳞次栉比。

大营内,营帐星罗棋布,军旗被凛冽的海风刮得飒飒作响。纵然寒风刺骨,营中依旧军容整肃,男女兵勇皆身穿铠甲,列队巡逻。

校场之上,将士们操练布阵,亦是井然有序,不见半分懈怠。

正在营中巡视的叶泠,瞅见行色匆匆带人赶往牙帐的亲卫女兵,不由对一旁记录风向天候的贺兰衡道:“小书生,你说,是不是又有仗要打了?”

叶泠作为知道其中内情的人,不知如何称呼贺兰衡才好。见贺兰衡文质彬彬,年岁又不算太大,索性不叫名也不叫姓,一直就叫他小书生了。

贺兰衡停了笔,抬头望了望牙帐方向,回道:“来人背着招文袋,将军又如此重视,想必是京中来了什么消息。”

“京中?难不成是……”侍中大人有事吩咐?

叶泠见贺兰衡将手中的小本子卷起系好,又将毛笔放回挂在腰间的笔囊之中,到嘴边的话打了个弯儿,接着道:“难不成是来接你回京的?”

“在下是洛将军帐下,宣州水军中人,并无什么回京不回京一说。”贺兰衡淡淡道。

叶泠磕磕绊绊道:“那,小书生,你,你这是?”

“一会儿,将军可能会传人前去议事。”见叶泠手足无措的样子,贺兰衡也缓了神色道。

不远处的牙帐内,洛青溪叫亲卫将送信的人带下去休息,自己打开招文袋,把其中的图纸、卷宗放在一边,先拆看起甘棠的书信来。

“定远将军青溪,台鉴:

棠蒙皇恩,忝居兰台侍中之位,然知庙堂之上不可擅权,军国之事不可专断。

将军戍务海防多年,深知倭寇之患,令沿岸百姓苦不堪言。棠意整备军务,修建战船,寻觅战机,肃清倭寇。放眼天下,唯有将军可担此重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请将军上书表奏,陈明利害,以促战备之事。

…………

今以大事相托,望将军上体圣心,俯察沿海百姓疾苦,重之慎之,万勿迁延枉顾。

棠,远望再拜,顺祝卿安。”

洛青溪看罢书信,又拿起甘棠特意随信送来的兰台策论,仔细翻阅。

“来人。”

洛青溪将甘棠的书信收起,其余文书略作整理,便唤人入内,吩咐道:“传千总叶泠、书吏贺兰衡,来牙帐议事。”

女兵领命退下,不一会儿,叶泠和贺兰衡便来到牙帐之中,拜见洛青溪。

“不必多礼,你们先看看这些卷宗。”

洛青溪将兰台策论,以及战船图纸、材料价目清单,都交给叶泠和贺兰衡传阅。

“这,这太好了,侍中大人有意荡平倭寇,真乃沿海百姓之大幸!”叶泠激动道。

洛青溪摇了摇头,看向贺兰衡:“先生,以为如何?”

贺兰衡自至洛青溪军中,这三年多来,在抗击倭寇袭扰的军事策略方面,以及与朝廷、地方政务军费的纠葛上,都不少为洛青溪出谋划策。

洛青溪一向敬贤重士,因而私下里对贺兰衡多以先生相称。

“在下以为,清除倭患,乃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只是,倭巢散布于茫茫海域之中,尚还未能查得其实,出兵之事还需从长计议。

这新式战船,建成一艘即需二十余万两。若是将军此时上书表奏,且不说阻碍重重,纵然陛下恩准,万一只是徒耗国力,而不能建功立业……

恐怕,即便陛下不欲降罪,朝中的那些大臣们,也不会轻易放过此事。”

听罢贺兰衡一席话,叶泠也担忧道:“将军,小……先生言之有理,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洛青溪面带忧色,开口回道:“侍中大人义薄云天,心怀百姓,本将岂能因一己荣辱,临阵退缩?

本将所虑,是如何叫朝廷上能少些物议,以免侍中大人独木难支。”

“看来倭巢一事,将军已经胸有成竹了?”不待叶泠再劝,贺兰衡兀自开口道。

“查侦倭巢一事,本将已有筹谋。当务之急,还是建造战船之事。建造战船,非一时一日之功,又需耗费巨资,怕是难以通过廷议。”

贺兰衡闻言,将兰台策论重新拿在手中翻看,又思量了一阵儿,才道:“若要将建造战船一事,变为势在必行,便只有加重战需的砝码。”

“先生,这是何意?”洛青溪微微皱眉看向贺兰衡,疑道。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更何况,将军执掌一州军事,更应明白事急从权的道理。”

洛青溪沉默半晌,迟疑道:“先生之意,是叫本将谎报军情?”

“什么?!”叶泠腾地一下站起身来,压低声音重复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