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二章 惠妃求情(1 / 2)

加入书签

做官还有一个诀窍就是揣着明白装湖涂。

齐泰和黄子澄现在虽然明明知道朱允炆大半夜地把他们叫过来是为了什么事,但还是毫不犹豫地装作不知道。

否则的话,大臣联系近侍窥探朝廷秘密,那可不是一件了得的事情。

时间紧迫,朱元章明天就要开朝会讨论这件事了,所以朱允炆也就不愿意多耽误时间,当下便把甘州八百里加急的内容跟自己的几位心腹大臣说了。

黄子澄是力主削藩的大臣之一,他深受儒家思想的教育,认为天下只能有一个主人,这些藩王们仗着老爹的宠幸和他们手里的护卫,在藩国之内多行不法,俨然就是当地的土皇帝。

这一点是他无法容忍的,与他致君尧舜上的理念完全不合。

在东宫门口,黄子澄在从齐泰口中知道今天议论的是什么事之后,心里便有了腹稿,此时见太孙问起来,也不多耽误,第一个站出班来,向他作了一揖,道:“启禀殿下。藩王在国中多行不法,已渐渐成了尾大不掉之势。

之前,诸王之中以秦王,晋王,燕王实力最为强大,他们仗着自己年长的资历,对殿下多有无礼之举。

而现在,肃王竟然后来居上,就藩甘州之后,没过多久便接连消灭青海蒙古,沙洲蒙古和哈密蒙古,实力大为增长。

到现在,肃王竟然敢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去假传圣旨,如此藐视朝廷法度,如果不加以严惩,将来陛下千秋万世之后,谁又能制的了他。”

朱允炆边听边不住地暗暗点头,他的心里也是主张削藩的,人都是自私的,尤其是涉及到权力这一块,谁也不愿意跟别人分享自己的权力。

就眼下的大明朝,将来要是朱元章驾崩之后,能够威胁到朱允炆的权力的也就是各地的这些藩王们了。

还是那句话,现在要是能借着老朱的手去削弱他们,将来老朱去世之后,他们就容易被制服。

不过,朱允炆还是有点担心,他想起来今天晚上他临走时老朱对他说的话,听老爷子的意思,似乎是让自己放朱桂一马,不知道自己理解的对不对。

对于朱元章的心思,朱允炆还是有些吃不准,便将老朱最后说的那句话告诉了诸位心腹大臣,脸带忧虑地说道:“诸位师傅,你们都足智多谋,阅历丰富,皇爷爷这番话到底是什么意思?还请诸位师傅帮忙参详参详。”

此时,一直颇有智谋的齐泰站了出来,缓缓地向朱允炆作了一揖,道:“皇上舐犊情深。对各位王爷们颇为偏爱,出于父子之情,他肯定是不愿意重重地处分肃王。

但是,肃王这件事做的实在是太出格了,不管有什么理由,都不应该假传圣旨。

如果陛下不重重地处分他,大明皇权的威严何在?若是其他的藩王或者是封疆大吏都学他,那我大明朝岂不是要分崩离析了?

所以,臣以为,陛下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他不忍心重重地处分肃王,但是又不得不这么做。”

黄子澄不肯放过这个削藩的机会,便接着齐泰的话说道:“启禀殿下。自古以来,藩王都是列土而不治民,虽然可以掌握兵权,但是也只能自保。

西汉时期,七国的实力如此强大,但是一旦造反,还是很快就失败了,就是这个道理。

可是,现在肃王不仅裂土两千多里,手下还有十几万能征惯战的大军,这已经成了尾大不掉之势。

更何况,他远在西北,朝廷难以遥制,一旦陛下千秋万岁之后,朝廷便很难再驾驭他。

此前,肃王虽然有擅自改动朝廷制度的过失,但是,并没有不法行为,而且颇有战功,朝廷确实也找不到理由削弱他。

而现在,我们好不容易抓住他假传圣旨的把柄,如果不趁这个机会去削弱他,那他将来必然会十分骄横,更加难以制服。

圣人云:天与不取,反受其咎。还请殿下不要犹豫,万万不可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朱允炆边听边不住地点头,十分赞许地看了黄子澄一眼,笑道:“黄先生大才,好一句,天与不取反受其咎。这一次,也不是孤非要跟肃王过不去,实在是他假传圣旨,做的太过分了。

只是,皇爷爷还是不太忍心重重处分肃王,跟孤谈话的时候,还是有意无意地劝孤将来要善待各位叔叔。

孤要是上表要求重重处分肃王,怕是皇爷爷心里会不高兴,这可如何是好?”

此时,一直坐在一边没有说话的练子宁忽然站了起来,向朱允炆作了一揖,缓缓地开口道:“启禀殿下。有道是虎毒不食子,更何况是陛下这种极为重视亲情的人。

他老人家肯定是不希望自己的子孙为了皇位和利益去自相残杀的。

陛下一直在跟我们讲前元的教训,前元就是因为皇室内斗的太过激烈,导致朝纲不稳,最终才导致天下大乱,英雄豪杰群起而灭之。

陛下基于前元的教训,自然是不希望他的子孙也为了皇位自相残杀。

但是,殿下上表要求惩办肃王,不是因为私人恩怨,更不是因为什么权力斗争,而是为了维护我大明的朝纲。

殿下的行为完全是出于公心,没有任何私利,又何惧之有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