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向丝绸路2(1 / 1)

加入书签

两日后,天子诏见楼兰王子尉屠耆,本以为又是龙潭虎穴,不想当今皇上却极好相处,是真正的平易近人。

“说实话,朕心里有愧,安伽王子至情至性之人,朕不得已将他处以宫刑,以致造成现在的形势,幸亏有你来了。你给朕说说,西域与中原究竟哪里不同?”

“依微臣所见,无大不同,天下莫非王土,只是…只是缺水。”

皇上略一沉吟,点头称是:“西域之水,行于绿洲与沙漠之间,游移不定,人逐水而居,亦习于游移,立人如此,立国亦如此,此乃适者生存,为国之生存本能,非以道德可求,所以朕极力保留西域各国现有建制,其实匈奴又何尝不是呢。”

此言一出,便令周见深刮目相看,这皇帝的水平不一般呐!其实当行走在寂寞无人的荒漠上的时候,他便想明白了自己活着的意义,能让位面之主在这个节骨眼把自己送到一个平行世界之中,一定有什么大事发生,从现在的情形来看,最大的事情莫过于影响后世两千多年的丝绸之路了,不说国土面积和经济方面,单说两大母亲河的源头,如果是其他国家控制,等以后修建两个水电站,我们就会吃不消,身为炎黄子孙,开通丝绸之路本就是义不容辞,何况自己已经深陷其中。为今之计却是让皇上支持自己,首先便是要让自己受到重视,看来不拿出点真才实学是不行了,便道:“皇上圣明,依臣之所见,却不必过于忧虑匈奴。”

“噢?你可有良策?”

周见深知道自己身份还不能暴露,看向一旁的宦官和宫女,皇上便屏退左右。

“不瞒陛下,微臣生于孔孟之乡,耳濡目染之下略有所得,子曰有教无类,所谓教,一曰教化,二曰教训。臣以为匈奴之所以屡犯我边境,实乃事出有因,每每北方干旱,匈奴属地水草枯竭,牛羊减产,而我陕北一带亦农粮歉收,此消彼长之下,匈奴交换粮食不足,生存日益艰难,只得南下烧杀抢掠。礼记有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先论教化,孟子曰入乡随俗,匈奴生计维艰之时,皇上可鼓励其南下,开放边塞,赐其良田,发放粮种,教其耕种,互通有无,久而久之,胡民汉化,自成一家。再说教训,每当风调雨顺,北方水草肥美,牛羊成群,而农耕地带自然五谷丰登,存粮有余,匈奴定怡然自乐,不思战事,我方则兵强马壮,粮草充足,即可待机发兵,将匈奴赶至漠北荒凉之地,扬我大汉国威,使其心怀恐惧。只是有一点需慎重,通商虽好,却要限制盐铁。”

孝昭皇帝略微坐直了身体,“爱卿的意思是,对待匈奴的策略可以根据气候的变化来制定?虽然思路新奇,倒也言之有理。”说着说着似乎陷入了沉思,后世科学家与历史学家中有不少人研究匈奴与中原的关系,周见深不过是拾人牙慧,放在此时说出来无异于未卜先知。

良久,皇上回过神来,说:“爱卿所奏,朕记在心里了,可惜楼兰国还需要你,不然…其实朕还有个想法,将西域众国尽皆纳入我大汉版图,这也是先皇的意愿,只是不免连年征战,国力必定耗损严重,民生凋敝,先皇便因此而下罪己诏,朕不想重蹈覆辙,故苦无良策久矣。”

看着皇上期待的眼神,周见深并不急着答复,而是故意来回踱步,一副全神贯注思索的样子,最后说:“臣有一议,可兵不血刃,不知是否妥帖。”

“不论妥帖,快快讲来。”

“西域各国与匈奴又有不同,他们生存本就艰难,但求自保而已,我大汉物产丰富,特别是丝绸、茶叶、陶瓷,西出阳关,可择一两条合适的商路直通西域各国,甚至西域以西的国家,臣闻西域亦有芝麻、葡萄、核桃以及汗血马、玉石等名贵物种,天下无人不逐利,互通商贸便是第一步;然后通过和亲、选派文武大臣参与管理政务,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获得当地百姓的拥护,是为第二步;最后,成立西域都护府,开始仅维护商路,解决贸易纷争,逐步任命官员,派兵驻守并屯田,统计当地户口,推行我朝的政令等等,届时西域离不开大汉,便是大汉朝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好!好计谋,好一个开疆拓土的阳谋!不战而败屈人之兵。”皇上走下宝座,神色竟颇为激动,看着周见深,道:“等到那一天,西域都护府的大都护非卿莫属。”

“皇上,此事不可急功近利,只能徐徐图之,臣也不在意什么大都护,只愿一腔报国的热血能洒在西域的土地上。臣斗胆请奏,将这条商路命名为丝绸之路。”

“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