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问案(1 / 4)

加入书签

明朝锦衣卫所属机构被称为镇抚司,负责侦缉刑事案件。而其中北镇抚司是明成祖朱棣所添设的,“专理诏狱”,诏狱,便是指皇帝钦定的案件,并拥有特殊的监狱——诏狱。北镇抚司审案不需经过刑部和大理寺这些一般的司法机构,可以自行逮捕、侦讯、行刑和处决,因而死在北镇抚司酷刑下的人不计其数。

而东厂还在这些锦衣卫中挑选出八十人,称其为“捷悍利牙爪者”,专门“钩察出人帷簿间”,算是真正的特务,专门负责监察京师的不轨、亡命、盗奸、机密大事。而这些人的来源主要是“大侠或贾人子”。

在锦衣卫里,谁的权力最大,并不看谁的军衔最高,而是看谁来掌管北镇抚司。

就拿明英宗被擒时,不离不弃他的锦衣卫校尉袁彬,在英宗复辟之后,被任命为都指挥佥事、理锦衣卫事。而一般来说,卫的最高长官便是指挥使,都指挥佥事与指挥使同为正三品。但因为袁彬本人“畏满好避”,不想揽事,所以大权先是掌握在兼理镇抚司的逯杲手上,逯杲被杀后又落到了兼治镇抚司的门达手上。

所以,即便是在锦衣卫里,也只有一小部分最核心的人物才能兼任“特务”一职。

而明朝嘉靖年间,北镇抚司的权力达到了最巅峰。嘉靖二十余年未曾上朝,而天下尽在掌控之中。而在这里,北镇抚司便是为皇帝固控天下的工具。

陆经监理北镇抚司,又是锦衣卫都指挥使,他将大权集于一身,即便是首席掌印太监,在没有绝对可靠的罪证下,也不能轻易罢黜他。因而,在于可远帮陆经拦下陈洪的为难后,审讯海瑞的这一场,陆经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他将短暂作为孤苦无依的于可远的靠山。

纵然史书中记载,北镇抚司是何等黑暗之地,但第一次亲身进入这里,于可远还是被深深震撼了。

不愧是天下第一狱!

它四面环着不知是何种材质的凹凸不平的黑色石头,满地石面铺就,顶上的石板也是高低不平,仿佛冰锥要落下来将人穿个透心凉。

诏狱足有一丈多深,经年累月没有一点阳光落下来,像北京这样不算干燥的气候,又是这样的阴面,可知里面有多潮湿。关在这里的人,即便不动刑具,日子久了也必定会身体孱弱,被病痛折磨。

提刑司的一群锦衣卫默不作声,跟在陆经身后,而负责这里的十三太保中的九爷也跟在陆经身后,目光时不时朝着于可远望来,露出思索之意。

陈洪身后跟着几个太监,提着红红的灯笼。于可远他们便这样被领着走到了诏狱的石阶下面,只能看到深处的石道光源越来越暗,墙上的油灯也明灭不定,不时从某处传来低语和呻吟,又或者哭嚎和惨叫。

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恐惧。

于可远的脸此事远比这诏狱还要阴沉和慎重。他并不是害怕,而是作为二十一世纪活生生的人,一个被法治社会教育长大的人,对酷刑有着深深的抵触和无奈。

他们转过了一条石道,接着又转向另一条石道。

一边为封建王朝的黑暗痛惜,一边也为即将到来的风波担忧。

他和海瑞可谓是因缘颇深。佛语有云:远者为缘,近者为因。在稷山县佛道辩论时,明知海瑞针砭土地积弊的主张,于可远仍然冒险地接近了,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治安疏》的问世,也更是为张居正将来推行一条鞭法铺平道路。筹谋至此,就意味着他要力保海瑞,而此后扳倒严世藩等人,更是将他和海瑞的关系拉近了一步。

虽然后来因为李娘娘的插手,让于可远和海瑞的关系变得捉摸不定,撇清了他与海瑞成为同党的可能,想必嘉靖心里明白,于可远会保海瑞,而陈洪的目的不仅仅是让海瑞死,更是让海瑞身后的人——无论有没有这个人,哪怕是凭空捏造,也让这些人同海瑞一起遭难。

他们有着这些羁绊,便不仅仅是因为《治安疏》刺痛了嘉靖最敏感的神经,而是厚积薄发,积攒到这里,一瞬间便都爆发了。

太监和锦衣卫们终于将众人领到一个极深又极暗的牢门前。

这里并没点灯,若非太监们手里提着灯,便是伸手不见五指,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心理素质再好的人,也很难不崩溃。

一个太监提着灯走到牢门前,光洒进去,便看到海瑞带着脚镣和手铐,正坐在潮湿的草席上,影影绰绰,依稀只有一个背影。

他丝毫不惊讶众人的到来,只是镇定自若地坐在那儿。

只是看到于可远时,目光有一瞬的凝滞,但也很快便恢复如初了。

陈洪眼里立刻射出阴狠毒辣的光:“提到刑房!咱家要好好伺候这个大逆不道之辈!”

“恐怕不成。”陆经连头都没抬,声音冷静得吓人,“海瑞身份特殊,不能有屈打成招之嫌,若要动刑,还需公公请示皇上,有旨意才行。否则,就在这里审他。”

知道这个陆经会坏事,却没想到审问还没开始,就已经为难住自己了。

陈洪动气道:“难道让咱家在这里审他?”

陆经不说话了,九爷阴阴地笑着:“公公还请体恤我们家大人,这是上头的意思,您和于大人在里面审,我们就在外面记录,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