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忠孝两难全,各人前程(3 / 4)
开口了,“部堂,有个事请您示下。”
“什么事?”
“俞占鳌归队了,这段时间,他一直跟在于可远身边,也见证了不少事。刚才聊得匆忙,还没来得及向部堂介绍。”
然后指着林清修和李衮道:“这位是李衮,前任东阿知县李孝先之子,是个不错的苗子。属下想着,县考之后,无论成绩如何,都带他到军中历练。若考中,便效仿赵云安,当个幕僚,一边准备后面的考试,一边积攒军功。若考不中,就按照生兵蛋子训练。部堂以为呢?”
胡宗宪道:“总该问问人家的意思,再来讨我的示下。”说完就望向李衮。
“啊?”李衮不由瞪大了眼睛。
“这是好事,你还啊什么?”于可远瞪向李衮。
他听出俞大猷话里的意思了,其实不止李衮,林清修也是,这段时间跟在自己身边,知道了太多事,若是继续留在山东,难免会被有心人利用。俞大猷安排他,是在帮自己铺路,也是尽力扫清通倭结案的一些障碍。
李衮还是有些懵,他虽然从小就对读书不感兴趣,若非李孝先硬逼着自己,早就投身军中了,但直接投身俞将军麾下?好事来得未免太突然。
见李衮似乎有些犹豫,俞大猷这个直性子忍不住了,“看你小子也是个蠢直的,话不妨说明白些。你父亲通倭的嫌疑肯定是洗不清的,将来结案,你们全家都要流放。你这时候若是参军,将来便可免受流放之刑,这是其一。你和于可远走得太近,这并不好,会让人抓住暗通伪证的嫌疑,把你扔进军队,让你到前线杀倭寇,不仅可以洗清这份嫌疑,也是防止你被左宝才那伙人威逼利诱,毕竟你听见的太多,吐出不该吐的消息,会将局势搅得更乱。”
李衮张了张嘴,还在思考这番话。
俞大猷却不再搭理他了,而是望向林清修,“你家世更清白,但脑子不好,想事情太简单,空有文人风骨,这是最害人的,容易被人利用。军队不适合你,但你也不能继续留在山东了,我会把你安排到浙江,明年就在浙江参加乡试吧。”
在说到李衮时,林清修就猜测自己也要被安排,所以,俞大猷刚说完,他立刻便点头道:“请容我回家一趟,待向父母详禀此事,立刻就照着将军的吩咐前往浙江。”
“这事倒是看得挺透,还不算个酸儒。”
俞大猷努着嘴道。很显然,他对林清修刚刚所讲的“移敬顺作忠”很不满意。其实也确实如此,未经他入苦,便讲些冠冕堂皇的圣人至理给人指点,是典型的书生之言。
这时,李衮也想通了,“将军,我愿意投身军中!”
李孝先早就在给家里的信中暗示过难以自保,他早有心里准备,这会只是盼着自己能在军中建立功勋,向朝廷请命,免掉一家人的流放之刑。
一番详谈之后,胡宗宪在王正宪的搀扶下,进了山陀寺的西厢房,于可远等人进了东厢房。
洗漱之后,于可远在床上躺下。
左边是李衮和林清修,右边是戚继光和俞大猷,五个人的呼吸声都很急促,明显,没谁能睡得着。
“还不睡,都乱想什么呢?”俞大猷问。
戚继光打趣道:“明明是你自己睡不着,还反问我们?”
俞大猷像是在自言自语,也像是在对戚继光讲:“严世蕃那封信来得太突然,我本以为,部堂这次不会拿出那道卷轴,要顺从严世蕃的意思。那么好的一艘……额,一个东西,就要被淹掉了。没想到……老和尚几句话,竟然会让部堂改变想法。”
“部堂心怀天下,只是一时迷茫,老和尚话虽有用,若部堂没有忠君爱国之心,说什么都没用。”戚继光道。
“是这个道理。”
俞大猷忽然偏过脑袋,对准于可远,两双眼睛瞬间碰撞在了一起。他摸着于可远的脑袋瓜,好奇地问:“你这里都长了些什么啊?真想撬开看看。”
“……”
于可远苦笑一声。
“我家那傻大儿,就不像你这样聪明,不爱读书,连兵法都不想背。他要是能像你这样,该多好啊。”俞大猷感慨道。
“你还年轻,多生几个,总有一个顺心的。”戚继光又道。
“顺心的没生出来,不顺心的就要把我气死了。”俞大猷幽幽道。
这时,门外传来了沉闷又空灵的木鱼声。
是老和尚在敲。
于可远忽然生出一种奇怪的感应,像是冥冥中命运早有注定一样,他起身了,披上薄薄的外衣,推开门,朝着老和尚敲木鱼的佛堂走了过去。
二十两银子少是少了点,但放到现代也是八千到一万块。
而目前大虞朝一名普通士兵每月最多也就一两银子,一名百夫长每个月三两银子。
也许他会收吧。
另外,秦虎还准备给李孝坤画一张大饼,毕竟秦虎以前可有的是钱。
现在就看他和秦安能不能熬得过今夜了。
“小侯爷我可能不行了,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