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大圣人(1 / 2)
仁曲顺说,“八条目”中,“正心”、“修身”与儒家的浩然之气密切相关。
所谓“正心”是修德的基础,也是修炼浩然之气、获得智慧与能量的前提与基础。
“正心”包括的含义较多,除了儒家思想所介绍的内容外,还包括消除贪心、嗔心、痴心、傲慢之心、多疑之心,树立忠孝之心、慈爱之心,养成好善之心、慈悲之心,对人有礼让之心、教化之心,对事有平常之心,对万物均有善待之心、和睦之心,等等;
还包括对事物的理解与辨别,要始终做到“正见”“正知”“正行”。
同时克服“偏见”(即偏面看问题)、“我见”(主观见解)、“身见”(以自身所识为主的见解)、“边见”(局限见解)和教条地看待问题。
无论是不是儒家的养气法,还是其他的修炼方式,都讲究一个正见,发心要端正。
如果心歪,修炼的过程之中就会出现魔障,也就是前文之中提到的走火入魔。
有了发心,下一步就是《大学》里的一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其中提到的“止、定、静、安、虑、得”,这六个养气炼炁的修行步骤,应该依次行持。
首先应该“知止”,所谓“止”是指心止,也叫调心入静。
调心入静包括调声、调身与调心,以达到声止、身止与心止的状态。
调声(也叫调息)目的是声止,即呼吸均匀,达到匀深细长、绵绵不绝而毫无声息。
调身目的是身止,指浑身放松、不使任一部位有紧张状态,浑身上下无有不适、无处不松且浑身经络与穴道皆无跳动、抖动之态,即为身止。
身止的要领是放松,当心静达到一定程度时,体内气机则会循经而动。
如身体有未放松之处,便会影响气机流动与内气运转而引发身动。
调心的目的是为达到心止。所谓“心止”就是制止杂念,使心中无任何念头。
第二个阶段是“定”,这是是修炼的第二阶段或层次。
儒家的“定”类似于佛家的静,是指稳定持续的心止。
“静”,即修炼的第三阶段或层次。
儒家的“静”类似于佛家的“定”,是指持续地心止、心定达到了一定深度,已完全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使过去之心、现在之心、未来之心皆无。
“安”,即自在安和之态,是修炼进入第四层次身心出现的愉悦感受。心中的愉悦感觉称作“喜”,身体的快乐感受称作“乐”(此时体内自身阴阳交合故生出喜乐),心与身的喜乐合称为“安”或安和(指体内阴阳和合),佛家称其谓“自在”;其喜乐感觉的持续加深称作“大安”,佛家称其为“大自在”,并把这种心身喜乐的入定状态称为“离生喜乐”与“定生喜乐”。
“虑”,也是儒家修炼的第五阶段或层次。随着心静深度的加大,而达到“心静极而炁动,炁静极而神动”的状态,出现白光笼罩自身称为“明”,即形成“静极光通达,寂照涵虚空”的情境,这种光通达的过程,儒家称之为“虑”,即“明光隆照,虑其脑海”。佛家称之为“觉”或“观”(心止觉生谓之观)。
“得”。指灵力得以开发,由此认识天地的本质(即德),获得常人没有的智慧与能量。这是儒家修身养气的最终目的,佛家称此阶段为“慧”。
仁曲顺说的多,也说的十分细心。苏子阳听的津津有味。
从仁曲顺的话里不难听出,仁曲顺现在的等级,至少在觉的状态。
如果不是这样,不可能把一些东西讲的如此透彻。
“小苏,小苏。看我给你弄了一个什么好东西。”
梦飞先生不知道从哪跑了出来,怀里抱着一个黑色的毛团。
“嗯?”梦飞先生一看仁曲顺的样子,先是一愣:“大圣人,您嘞干什么呢。”
“哈哈。跟这两个小朋友随便聊天呢。”
仁曲顺呵呵一笑,招呼梦飞先生坐下。
“什么事这么高兴。”
“给我徒弟找了个双管猎狗。”
梦飞先生把怀里的毛团塞到了苏子阳的手里。
苏子阳一看,居然是个小奶狗。而且一色纯黑,远远看去像个煤球一样。
“呀。好可爱!”
李仙子把嘤嘤嘤的小狗抱到了自己怀里。
“这个小友是你徒弟?”仁曲顺根本不知道苏子阳是什么关系,只是知道是从山上的道观里下来的。
“啊。快快,苏子阳,赶紧给大圣人磕一个,机不可失。这可是当代的大圣人。”
梦飞先生一口一个大圣人,苏子阳才知道眼前这个中年大叔,境界可能已经高到自己难以想象了。
师父说话,苏子阳是真听。站起来就磕头。
给仁曲顺吓了一大跳。
“哎,这么实在呢。别别别,别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