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章 温沟村赵斌来访 茅屋坐论收良将(2 / 3)
”赵斌又说道。
“哦,是在下失礼了。快请,快请。”说罢张炳昌便将赵斌、噶尔丹、唐莽、李丛飞等人请进了屋,同时对洪四吩咐道:“小四,我这屋小,你安排其他跟赵大人一起来的兄弟们先到隔壁去休息。”
“是,小四这就去。”
屋内,几人分主宾落座,看过粗茶之后,张炳昌开口问道:“赵大人,您刚才说张某有危,不知这危从何来?”
赵斌放下茶杯,缓缓说道:“张将军,不知贵部的粮草还能撑几时啊?”
这句话问道点上了,张炳昌心里咯噔了一下,磕磕巴巴的说道:“这…我部的粮食不劳赵大人操心,粮食没了我们自会去官道上抢新罗的粮食。”
“去抢?够吗?”赵斌知道纯靠抢新罗的粮食,是无法满足所需的。张炳昌所部人数虽有200人左右,遇到小点的运粮部队他们还能抢一下,一旦遇到敌人的大规模运粮队,他们是没有能力拿下的。因此张炳昌所部的主要口粮来源还是温沟村和附近几个村的百姓接济提供的。
张炳昌被问住了,他思忖了一下以后,长叹一声说道:“好吧,赵大人,在吃粮这个现实问题上您说服了我。但是仅凭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兄弟二百多人,原本都是关外的普通百姓,都是为了吃粮才当了兵。要不是新罗残暴,也不会撂了挑子,上了山,反了水。可是我们都觉得,要不是你们的皇帝打过来,我们还能在新罗的眼皮子底下过上几天好日子。”
“所以你的问题是什么?”
“我们反抗新罗这没问题,但要我们加入贵军,成为贵军的爪牙,我们需要一个理由,一个能说服我们所有人的理由。”张炳昌又问道。
“这个理由很简单,在回答之前我还要问你,你觉得这二十来年,你们过得真是好日子吗?”赵斌反问道。
“难道不是吗?”
“好,如果你觉得吃的饱饭穿的了衣服,每年过年能吃顿肉馅饺子,做套新衣服就算好日子的话,那就算是了。”
张炳昌又沉默了,因为他清楚的知道,最近这五六年,关外的百姓的日子是越来越不如关内百姓了。
沉默良久后,张炳昌吞吞吐吐的回答道:“不算。”
“那你知道这二十多年,百姓们过不上好日的原因吗?”赵斌又问道。
“那自然是大人到了冀州道后,建了一系列的厂子,让百姓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才显得关外百姓过的不是好日子了。”张炳昌说出了心中所想。
“你认为是我建的那些厂子才让百姓们过上了好日子,是吗?”赵斌追问道。
“事实如此。”
“其实那些厂子不是主因。”赵斌意味深长的说道。
“请大人赐教。”张炳昌恭敬的对赵斌拱了拱手说道。
“据赵某了解,现在关外依然实行的是丁头税,每年五钱是不是?”赵斌明知故问道。
“没错。”
“而且官绅还可以不纳粮,是也不是?”
“也没错。”
“然而在五年前,郑国就已经推行了‘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现在的田赋,仅相当于三十税一。”赵斌讲述道。
听到这里张炳昌瞪大了眼睛,他原本是知道郑国税赋低的,但没有想过税负低的道理。他又仔细一想便明白这些办法能给百姓带来的益处。
“还有,这二十年来,你见过有在新罗当官的关外土著吗?你和你爹屡试不中,难道水平真的比他们差吗?”赵斌又问道。
“参加科举的是有不少,可是当官的…似乎是没有。我和我爹的水平…可能是运气不太好吧。”张炳昌回答道。
“运气不好?运气不好也只能不好一两回。你和你爹屡试不中,关外百姓无人做官,这说明什么?说明新罗皇帝压
(本章未完,请翻页)
根就没把关外百姓当人看。表面上让你们参加科举,可是背地里呢?就没给你们这些苦读的仕子当官的机会。你真觉得你们落榜是自己成绩差的原因吗?”赵斌用张炳昌科举落榜一事,说出了背后的道理。
张炳昌仔细想了想,自己和爹确实没有不努力,也自认为水平不比新罗仕子差,可是为什么就落榜了呢?这确实不是运气的事。想明白后他愤愤不平的回答道:“肯定不是,我家在我爹之前可是三代进士,书香门第。他们新罗棒子才读了几年书?咱关外的土著仕子水平一点也不比他们差。”
“其实他们就是怕你们,怕你们读了书,当了官就不听话了,所以才用这种下贱的手段来限制你们。”赵斌又补了一句。
张炳昌点了点头,回答道:“大人说的在理。”
“你再看看,这二十年关外新增的大地主,有几个是关外的百姓?”
“几乎没有。新增的大地主,清一色全是新罗的士绅。”张炳昌肯定道。
“这就对了,当官,当地主,这两条改善生活的路都走不通,你觉得你们过得还是好日子吗?”说罢赵斌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