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章 火炮战场显神威 杏林一战攻守易(2 / 3)

加入书签

“没必要哈,不要为了一个死人丢了性命。俺们优待俘虏,只要你们放下武器,俺们一个不杀。”田绪又对着这群在南门附近做着拼死抵抗的新罗士兵喊道。

这群士兵看了看田绪手里刻着‘仁川将军’的铜腰牌,确认无误,那确实是属于崔顺实的。这腰牌既然已经落到前面这个郑军将军的手里了,那就证明崔顺实确实已经死了。

既然自己的主官已经战死了,那么自己还打个屁啊!现在即使投降也不会受到惩罚了。这群士兵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犹豫了一小下便丢掉了手中武器,卸掉了手中的铠甲。

至此杏林堡中的战斗也彻底结束了。

在杏林堡的北大门外驻守的那5000由金正顺带领的增援部队,自从昨夜西城门被攻击开始,就一直驻扎在原地丝毫没有动弹。倒不是金正顺故意不去支援崔顺实,而是他接到的命令是守住北归的道路,在崔顺实突围的时候,接应他北撤。因此在金正顺得到西城门被突破的消息时,他心里犹豫了。正是由于他犹豫了这一下,导致紧随其后从城里溃逃下来的士兵直接冲击了他的大营。

一开始溃兵刚到的时候,金正顺还尝试组织自己的属下斩杀了一些逃来的溃兵,起到了一些阻止溃逃的作用。可是谁曾想后面还有溃兵不断涌来。尤其是当后到的溃兵知道前面的溃兵遭到斩杀的时候,便直接带头造起了反。这也导致了金正顺所部还没上战场,便被‘自己人’杀伤了不少。

由于溃兵实在太多了,且远远超过自己的部众。金正顺所部最终由于力有不逮,大营被冲垮,所属部众被溃兵裹挟着逃向了北面。

战后清点,这一仗新罗军被攻心计诱降的、加上总攻中被杀伤和俘虏了以及投降的不过五千余人。城中绝大部分士兵还是逃了出去。而征北军自身的损失,不过是在城中混战时战死战伤的400余人。与取得的战果相比,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在杨毅漫长的征战生涯来说,这一仗收获并不大,只是一个小胜。但这一仗对整个征北军来说意义重大,因为这一仗,是他们出关后的第一仗。也是来自天南海北的各路兵马联合作战的第一仗。

至于这些丢盔弃甲,失去辎重北溃的新罗兵马,杨毅并没有追击,因为这些兵马即使随后被朴金相收拢起来了,也不过是些白吃粮食的饭桶。他们的心气早已被击溃了,短时间内要想将他们重整起来,再重振士气可谓难上加难。一旦重整不利,更会影响新罗平南军整体的士气。

基于消耗战这一战略角度出发,杨毅是非常愿意朴金相把他们重整起来的。如果要是朴金相把这些溃兵都砍了,杨毅反而要重视起来了。

当然,朴金相确实砍了一些人,他把那些带头逃跑和带头造反的人都砍了。其他普通士兵尽可能的收留了下来,经过甄别之后送向了后方重整,以尽量减少对前线士气的影响。虽然朴金相已经尽力去重整溃兵了,然而他能聚拢的溃兵也仅仅只有一万三千余人,其中还包括了金正顺所部的三千人。剩下的人不是逃往了西边的山林里躲藏了起来,就是向更北面逃走了。

最后统计下来,新罗平南军这一仗前后

(本章未完,请翻页)

损失了两万两千人左右,这可以说是让整个新罗颜面扫地的惨败!因为自去年开战开始,包括围攻山海关的时候,新罗平南军都没有遭受过这么大的损失。

消息传到柳京,朝野震动。无数奏折从各地纷至沓来,纷纷向李光甫上奏弹劾朴金相,要李光甫将朴金相撤职查办。

在上奏弹劾李光甫的人之中,跳的最高的当属李光甫的弟弟汉阳王李光贤。他甚至亲自从汉阳跑到柳京,请求李光甫将平南军元帅授予自己,由自己带领平南军与郑国征北军进行决战。

李光甫很清楚自己的这个弟弟到底有几斤几两。朴金相是不能撤的,不仅不能撤,还需要给朴金相带领的平南军进行补充。不然是无法挡住来势汹汹的郑国征北军的。

因此在经过李光甫对着群臣一番唇枪舌剑的斗争之后,勉强保留住了朴金相的平南军元帅之职。他同时下令从新罗半岛、春城(长春)附近、上京(哈尔滨)附近调兵总计8万余,加强给朴金相。同时以上各地征发民夫10万余,负责辎重的运输。

从路程和地形上看,似乎是从春城和上京往辽西地区调兵,调粮更方便更节约民力。但是事实上,由于新罗半岛到辽西,走海路相对而言更方便也更有效率。从技术条件上看,目前走海路,运送数量相同的粮食所需要的人力仅是陆路的十分之一。但尴尬的是,新罗半岛平原较少,粮食产量较低。平时还需要从辽河平原以及松嫩平原调粮才够消耗。现在反而要向辽西调粮了,这让新罗朝廷里的大臣们感十分的窝火,觉得仗打到现在,有些得不偿失。

让朴金相倍感意外的是,李光甫在给他的圣旨中并没有任何苛责他的意思,反而鼓励他继续按照自己的想法,执行之前定下战略诱敌深入,打一个大胜仗。有了这份圣旨作为依仗,原本已做好负荆请罪准备的朴金相,把心又放到了肚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