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3 / 6)
样迎刃而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行不能行之事,听起来有些悲壮,但总有人前扑后继。
三人回到了政事堂,魏可宗仍在办公,仿佛对一切毫不知情。
但是当他们拿出李复书增设五位节度使的诏令之后,魏可宗却又毫不惊讶,他看都没看便直接提笔在那份让他们挣扎了许久的诏令上写下:“此令不妥,奏请重议。”拿着被他涂改过的诏令径直往外走去。
仿佛本该如此,魏可宗没有丝毫犹豫,等柳弗愠、吴自远和彭海反应过来的时候,他已经走到了门外。
三人赶紧跟上去道:“魏相,我们和您一起去。”
魏可宗欣慰地看着他们,心中叹了口气,面上却笑道:“我先去,若是无用,你们再去。”
柳弗愠道:“既然是给我们的诏令,我们自然该与您一起去。”
魏可宗道:“可你们都不在,各部的政务谁来管?”
出头椽儿先朽烂,众人这会儿都争着做出头椽子,可若是整根缘子都烂了,又靠什么来支撑屋脊呢?
尚书省六部哪一个都是重中之重,总要有人挑起来才行。
三人瞬间明白魏可宗的意思,都顺从道:“魏相说的是,我们留下来打理政务,等魏相回来之后,我们再去不迟。”说着都无事发生一般回去各自的座位继续办公。
魏可宗独自往院外走去,刚走出几步,又有人拦在他面前,是姚厚德。
姚厚德行过礼后,走近魏可宗跟前,低声道:“皇上心意已定,再阻拦也无济于事。魏相,您何必再执着呢?”
他与魏可宗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他们所属的衙门不同,性情不同,为官的理念不同,政务的处理上也常有争论。但是他们几乎同时为官,也同期被神武太后提拔重用,他们一起共事了几十年,朝夕相处,日日相对,谈不上惺惺相惜,却也不愿意见到魏可宗一把老骨头了还要去碰得头破血流。
魏可宗多少明白姚厚德的心意,心中领了情,嘴上却道:“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若遇诏敕有不便者,皆应更疏论执,才不枉费国家择才委付。若只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
没有训诫的意思,但无不怀着期望。
姚厚德知道这是魏可宗一以贯之的风格,也不生气,知道自己劝不动他,也不再劝,只道了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情非得已,还望勿怪。”便行礼离开了。
魏可宗又剩下孤身一人,独自朝着安仁殿走去。
北辰宫内,赵学尔刚处理完后宫事务,把宫中各司的负责人都打发走之后,她进去内书房练字静心。
这时如鱼进来汇报前朝发生的事情,其中也包括李复书命汪良节度东部诸州,并且增设五位节度使之事。
自朱绍成为南唐第一位节度使,设置节度使之事就一直在商议中,尤其五国联军退兵以后,李复书几乎每日都会召集宰相们商讨相关事项。如此重大的国防战略的调整,赵学尔自然是关注的,她惊讶道:“你确定皇上在汪良之外还要再设五位节度使?”
如鱼道:“是卫侍郎让人告诉我的,应该不会有假。”
赵学尔放下手中的笔,想了想,又问道:“这个决定是宰相群议的结果吗?”
如鱼道:“我去问过柳尚书,他说这是皇上自行决定的,之前并没有商议过,不过朱、傅、王、姜四位宰相肯定是同意的。柳尚书还说让皇后不要管这件事情,魏相已经驳回了诏令,刚刚去了安仁殿,现在应该正在和皇上说这件事。”
赵学尔心情略微沉重,“如果皇上这么容易改变心意,也不会中书、门下两省都拦不住他了。”她思索良久,拿起压在桌案最下面的奏章,这是她早就准备好了的,只是一直没有送出去而已。
如鱼见了,心领神会地道:“要把它交给卫侍郎吗?”
赵学尔摇了摇头道:“不要给他添麻烦。把这个交给国公爷,让他誊抄一遍交给皇上。”
如鱼知道赵学尔经过魏可宗的事情之后,担心会连累卫亦君,可她觉得让赵同来办这件事情更加不妥,“国公爷自进了京都之后,对朝事向来没什么主张,现在突然上奏,恐怕就算国公爷说这是他自己的主意,皇上也不会相信,倒不如交给卫侍郎或者柳尚书,尚且还能说是他们自己的主见。”
赵学尔道:“我本来也没打算瞒着皇上。”
如鱼道:“可柳尚书说让您不要管这件事。”
赵学尔道:“我也不想管,可皇上若只设汪良一位节度使,还可以说是为了收复失地,驱逐敌寇壮耀国威。但是皇上现在同时增设五位节度使,把三十多个州府划归屯田,这得养活多少兵力?你说皇上这是想干嘛?盛金穷兵黩武的后果还历历在目,眼下皇上一意孤行,宰相们根本拦不住他,我又怎么能不管呢?国公爷再不管事也是朝廷的官员,有正经官衔,吃国家俸禄,他关心国事、为君分忧是应该的。至于究竟是谁给他出的主意,又有什么要紧的呢?”
她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