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4章 他是谁?(1 / 2)

加入书签

是啊……

如何了得?

清朝错过了最关键时期的雍正,人亡政息。

大宋错过了最关键时期的范仲淹,错过了整肃吏治最好的阶段。

江逸叹了口气,历史很多时候就是这么无奈。

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做了一件小事,就改变了整个历史的走向。

一个厉害的人分明做了些轰轰烈烈的大事,最终却还是被历史洪流吞没。

大概,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事情多了,人们才有了生不逢时这个遗憾。

出现的时间、碰到的人、遇到的事情、个人能做的事情,都很关键,似乎一旦有哪里出了偏差,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要知道,范仲淹在历史上,整顿官僚机构的六项措施,对整个大宋的病根而言,只不过是个极其微小的改革。

至于它的其它四项,如“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摇役”等,更谈不上是彻底的改革。

可哪怕只是这样,在庆历新政的“十事”宣布之后,“修武备”一项就因众多大臣反对而取消。

修武备,是范仲淹建议在京城附近地区召募强壮男丁,充作京畿卫士,用来辅助正规军。

这些卫士,每年大约用三个季度的时间来务农,再花一个季度的时间来教练战斗,寓兵于农,既可省下给养之费,还可以发展农业,鼓励农桑。

可惜,这事没能落实。

其它各项同样如此,虽然从庆历三年(1043年)十月就开始推行了,

但也没办法贯彻下去。

仅仅只是这样一点微弱的改革,当时许多官吏就已经认为“规摹阔大,论者以为难行”、“任子恩薄磨勘法密,侥幸者不便。谤毁浸盛,而朋党之论,滋不可解”。

最终,庆历新政最后在守旧官吏的激烈反对中,宣告失败。

“先祖,这事怪不得您,您一人之力,又如何敌得过那些世家大族?”

江逸抱不平道:“自古以来,变法除去需要变法强臣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无条件信赖的能君,两者缺一不可,这又岂是您的过错呢?”

“是当今皇帝没有大刀阔斧的决心,是世家的势力太强,但您的变法却是真正可以富民的。”

江逸心念一动,时空之镜上出现了一批正在勤勤恳恳办公的官吏,和之前那些聚在宅院里慵懒散漫的世家官吏形成了鲜明对比。

范仲淹看到这幕,嘴角止不住地咧开。

江逸继续道:“由于庆历新政的推行,许多碌碌无为和祸国殃民、贪赃枉法的官吏被开除淘汰,使得一批务实能员被提拔到了重要的岗位上。”

“官府的行政效能因此得到提高,财政、漕运等状况皆有所改善,萎靡的官场民生开始有了起色。”

庆历新政时期的财政建树,漕运灌溉等各种状况,皆浮现在时空之镜上,范仲淹和观众们看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范仲淹虽然知道新政会带来的影响,但他从来没办法从宏

观的角度看到改变,江逸实现了他这个心愿。

画面之中,正直的士大夫纷纷赋诗填词,对新政极尽赞扬,民众也为之欢呼雀跃,仿佛看到了复兴的希望。

“新政太好了,范参知是真正心系我们老百姓的人啊!”

“我们大宋肯定又能发展起来了,现在可是前程大好!”

“我已经写好了一首词,专门用来褒奖新政的,这位词友与我论论如何?”

观众们看到这景象不由跟着笑了起来,但一想到庆历新政实行没多久就失败了,不由又为百姓们以后的日子感到担忧。

现在有多开心,靖康之耻的时候就有多难过啊,虽说这并没有发生在仁宗时期,但如果仁宗时期能够实行这一场变革,也许一切都会好不少。

范仲淹虽然不知道靖康之耻,但他看到这样的景象,从最开始的笑容满满,到现在,逐渐满脸愁容。

“这样的景象,若是能再持续下去,老夫死又何妨?可惜,可惜老夫没能做成商鞅,大宋没能迎来一个孝公!”

范仲淹连连叹气,看向江逸道:“庆历新政失败后,大宋的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了,冗兵资费更是加倍……”

“修武备,那些人为什么不同意修武备,原因就在此处,他们想要从中拿钱,想要中饱私囊,却置大宋的黎民百姓于不顾,不把百姓当回事!”

“等到朝廷财政空虚了,他们又开始拼命地进行搜刮,农民和士兵的斗争刚

刚下去,各地农民又开始新的斗争,这样一个内忧外患正在不断加剧的国家,若是不实行一场大的变革,将来如何能够保全百姓……”

范仲淹抬头望向天空,发出一阵极为沉重的叹息,他已经不知道该怎么来表达和宣泄自己的心情了,他满腔的愁绪没有地方发泄。

这么多来,他不知道积压了多少痛苦在心底,以至于如今病入膏肓,却毫无办法。

“后世啊……”

范仲淹喊道。

“晚辈在。”江逸郑重应道。

范仲淹欲言又止,最终,还是忍不住问道:“陛下之后……如何啊?”

“老夫,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