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下地坑院(1 / 3)

加入书签

沿着当年王莽追击刘秀的方向前行,我们来到了有名的“刘秀跳”。

一块石碑矗立着,详细记载了“刘秀跳”的经过:

“刘秀跳”指面前两峰之中,凌空跨过之深峡。

传说王莽追杀刘秀于此,刘秀孤身只影,穷途末路,情急之下,纵身跃过此峡,而王莽人多势众,却无人能跳过。

刘秀这一跳,摆脱困境,绝处逢生,成就了汉朝的汉光武帝。

后人叹曰:一个人的成败得失,往往只有一步之遥。只要敢于一跳,没有过不去的坎。

赵霞仔细的看着碑文,不知道在想什么。应该也是在感慨人生需要放手一搏吧!

读罢碑文,果见两座山峰如刀劈斧凿,相对而立,好像真的只是一步之遥。

探头俯瞰,脚下绝壁悬垂,万丈幽谷深不见底,崖壁杂草丛生,凉森森的阴气自谷底攀岩而上,连望一眼都心惊胆颤,刘秀不服输的拼搏精神可见一斑。

三人继续前行。

这时,才猛然发现,一不小心,来到了仙界。

张南站在琼台玉阁之上,雾在脚下、在对面的山间激荡。

云雾翻滚,波涛汹涌,好似茫茫的大海,而那些露出的山头,则像海中的大大小小的岛屿。

不知是到了蓬莱仙境?还是天上人间!

转过一个弯,来到著名的景点:琴台。

据说是俞伯牙当年弹奏《高山流水》的地方。

人生天地间,恩德相结,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谓之知心;同气相求,乃谓之知音。

楚国俞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于是,他千里迢迢来到这太行山之巅鼓琴。

静心聆听的王莽岭樵夫钟子期,不禁发出“峨峨若泰山、泱泱若江河”的感慨。

至此,成就了旷世名曲《高山流水》。

如今,琴台犹在,而古人不见。

赵霞驻足琴台,凭栏而望,表情沉静,是在追忆俞伯?还是在凭吊子期?

山里气候多变,小雨说来就来。

长时间走路,也困了,就到景区餐厅吃饭。

没到饭点,餐厅显的空旷寂静,点了一盘干锅山菌汤,地皮菜炒土鸡蛋、农家木耳小炒肉、杏仁野菜、蒜香灰灰菜。

赵霞边吃边介绍着每个菜的特色和地道做法,真可谓行家伸伸手,就知有没有。

张南呢?吃还行。

具体到每道菜哪好哪坏一概不知。可是在赵霞的指点下去尝去品,茅塞顿开,受益匪浅,越觉得中华美食蕴含着醇厚的文化底蕴。

吃饱喝足,从餐厅出来,小雨还是丝毫没有要停的意思。

于是三人决定下山,前往陕州。

河南人到太行山,叫上山;反之,叫下山。

民间俗称南下、北上。

在导航的指引下,全程高速,历经三百多公里,来到陕州。

住在陕州的酒店里,董霞感慨:“每天围着工地转,几年也走不出太行山。”

“今天出来工地,才登王莽岭,又下地坑院。”

赵霞笑着回应董霞说道:“工地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第二天早上,在酒店吃完自助餐,三人到了陕州地坑院景区。

“进村不见人,见树不见村。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看了景区介绍,我才知道在这黄土高坡上,独具特色的地坑院落,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

平坦的土地上,向下挖六七米深,形成一个长坑,然后在坑的四璧挖几个圆拱形的窑洞,将其中一个洞凿成斜坡通向地面,就是出入口。

张南最迷惑不解的地方就是,它是怎么排水的呢?

黄土地常年缺水,在地坑院子中间挖一口渗井,在渗井的底部铺一层炉渣用作过滤。

下雨之后,雨水就会进入渗井,过滤以后的水可以用来洗衣服和喂牲口。

了解了排水的原理,张南惊叹老祖宗的智慧果然是无穷尽的。

坑院是建筑史上一种逆向思维的产物,它利用自然地形下沉式挖掘,建筑与大地融为一体,在地面上几乎看不到形迹。

坑院常年恒温,冬暖夏凉。站在院内望天空,天似穹窿,你就可以体验到坐井观天的真谛。

看着满院花开、蜂飞蝶舞、绿树摇曳,头顶上的蓝天云卷云舒,张南看了看身边的赵霞痴痴的想着:这才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啊!

我为郭靖,你是黄蓉!

当然,地坑院并不是完美的。

站在辩证角度看问题,有利就有弊。

张南和赵霞一番探讨后,都觉得地坑院先天不足主要在于通风不畅、潮湿、光照不足,出入不便,窑洞内的采光也是一个大问题。

万丈高楼,尚需南北通透,何况掘地三尺,藏在地平线以下的地坑院呢?

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太行山好酒成风,流行一句“只扶墙,不服你!”的酒桌箴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