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二回 无奈撤兵(四)(1 / 2)
第三百八十二回无奈撤兵(四)
拜王国国防大臣率领的大军就这样跟在顿王国断后部队后面亦步亦趋,一路吃尘又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顿王国断后部队留有伏兵,直到顿王国的军队全部退出拜王国边境也没有发生哪怕是零零星星的接触,可见拜王国军队的心理阴影面积大到了何等的程度。
王向华率领的默王国援军在得到顿王国撤兵的准确情报后,没有任何的耽搁,舰队立即掉头日夜兼程,沿途不断有小股部队登船,这支三万人的援军正与死神赛跑,一旦被顿王国回援的大军截住,必然是一场火星撞地球的生死大战。
与顿王国军队决战不是目的,也不是时候,破坏顿王国全面占领拜王国才是,目的实现,再为此付出代价得不偿失。
王向华对着地图是长夜无眠,派出的情报人员每两个小时发来顿王国大军的动态,在没有特别事件发生的情况下,两个小时的情报更新足以让默王国援军掌握顿王国大军的最新动态。
按双方的速度,默王国援军应该能够提前半天跳出顿王国大军的拦截,前提是不出意外,水路顺风顺水,沿途的顿王国军队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防线,没有远程武器的攻击手段,只能在岸上眼睁睁的看着默王国援军扬长而去,空留无数咆哮和愤怒,也许这次战争过后,各王国会重视桥梁的建设。
桥梁不但可以缩短大河两边的交通,还可以在战争中起到拦阻敌人的作用,不重视桥梁建设一是没有建桥的技术,二是因为投入巨大,明帝国商人一直在推动北美大陆的桥梁建设,只是收效甚微。
建桥对明帝国来说轻车熟路,至于投入,只要有意向,资金完全不用考虑,不是有明帝国商业银行吗,要多少都不是问题,只要用土地或者王国的税收抵押,明帝国商业银行不会要求各王国短期内还清,这不符合资本的操作,长期的、细水长流的慢慢收割才是商业银行的王道,就像那些购买商品房的家庭,到房屋完全属于自己之时,才发现自己已经两鬓斑白,一辈子都在为银行打工,后悔吗?也没有什么好后悔的,看看那些没有购买商品房的同龄人,到头来同样是两手空空,最起码自己还有一套房子。
资本社会就是这样,每一个人都是身不由己,除非极少数的人能够脱颖而出,剩下的都是在为资本打工,不同的地方只是收获多一点还是少一点,本质上没有区别。
水路不用担心,关键是上岸后还有半天的陆路要走,作为志在消灭默王国援军的顿王国大军,不可能不派出拦截部队,预计顿城方向能够派出拦截的部队不会超过一万人,虽然广阔的草原没有险要之地,换句话说没有必经之地,从拦截的角度看对顿王国非常不利,问题是这支联军部队并不是要起到真正的拦截作用,而是阻滞默王国援军的行动速度,只要有半天时间,顿王国大军就能赶到,就算不能全歼也可以从后追击,甚至可以越过边境杀入默王国境内。
阻滞援军的行动速度有很多种方法,比如陷阱,比如分散部队进行不断的骚扰,甚至可以放火,总之一句话,鹿死谁手未可知。
作为指挥官的王向华,对此忧心忡忡,在出发前曾经向明帝国太平洋舰队教官讨教,教官坦言没有什么好办法,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不管顿王国拦截部队使用什么战术,援军就一招---不顾及伤亡,以集团冲锋的方式瓦解对方的战术。
一力破十会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其实对默王国援军来说,这是一招最有效的战术,无论如何,顿王国的拦截部队不可能集中在一块,要是集中在一块还拦截个毛线,随随便便就可以绕过不是,对分散的拦截部队,只要有足够的决心和勇气,任何方向都不可能阻挡得住,当然咯,损失在所难免。
换作是明帝国的军队,就算是装备和客观条件相同,也不会采取这样的战术,不是明帝国军人没有决心和勇气,而是没有必要,一支经过严格训练的军队,一支具备强大攻击能力的军队,为什么要这样匆忙的撤兵呢,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节奏行动,既可以在大河的任何地方登陆,也可以攻击顿王国任何防守薄弱的地方和城市,到时候顿王国是拦截呢,还是拦截呢!
可惜双方都没有想到过这种战术,如果顿王国谋士想过这种战术,也许就不会拦截了,恨不得默王国援军快点离开,而王向华要是想过这种战术,可能此时的顿王国已经乱成了一锅粥。
终于抵达离顿城五十公里的地方,在王向华的命令下,援军毫不犹豫的弃船登陆,果不其然,在国防大臣的命令下,顿城派出了一支八千人的拦截部队,他们分散在长达一百公里的沿岸,意图是在援军登陆时实施攻击,阻滞联军上岸的速度。
采用这种战术实属无奈之举,对于采用那种战术,顿王国国防大臣与谋士反复进行沙盘推演,放火是可以阻滞援军的行动,但同样阻滞顿王国大军抵达战略位置,等大火过后,还是援军先一步离开。
挖陷阱,可以行动的地方太大,时间不够根本起不到作用,分散部队实施骚扰,对大兵团行动的援军来说都是隔靴搔痒,最后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