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回 营啸(1 / 2)
通信技术的突破,完全改变了以往的战争模式,其影响甚至比热兵器的出现更加深远,很多臆想中的战术,甚至连想都不敢想的战术变得可行,变得轻而易举。
通信技术的现代化,让各兵种,各部队在不同的地域,在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实现了同步行动,完全颠覆了传统的作战模式,使得平面战争变成了立体的战争、系统的战争。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军事家梦想这样一个战场情景---在敌人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对敌人的各个薄弱环节实施同步打击,切断敌人在战场上的联系和相互联系,一举摧毁敌人的抵抗,有攻击,有牵制,同时对敌人的指挥部和后勤补给基地实施重点突袭,这样的行动就算不能一招制敌,起码能够打乱敌人的指挥系统,使得敌人各自为战,崩溃只是时间问题。
这些军事家不但有这样想法,而且曾经无数次尝试,可惜因为通信的原因,始终无法做到行动一致,不是因为一些部队在行动前被发现,就是一些部队因为某种原因无法按时到达指定位置,最终导致战术失败,令人惋惜。
历史上不是没有成功的案例,只不过是在小范围内,无法形成新的战争模式,更多的是存在于小说与传说中。
现在,就是现在,这种令军事家梦寐以求的梦想终于实现,在对阿鲁多中军大帐和亲兵营突袭的同时,一百五十座兵营同时遭到袭击,而战场的真实状况通过特战队员实时传回太平洋舰队指挥部,参与袭击的特战队员,其心情如何不知道,指挥部里的各级指挥员却是激动不己,这样的战争模式开创了军事史上的先河。
联合远征军在中东,在罗斯曾经进行过立体的战争,不过仅仅限于局部的战场,或者说是单一战场,而这次不一样,是同时对一百五十一个兵营实施突袭,涉及的区域超过五十公里,而实施战役的成员不过是三百多人,这是一个什么概念?三百多人对十五万人,不但要做到消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敌人,还要毫发无损的解救七十多名妇女,想一想就让人热血沸腾,传统的作战模式根本无法想象。
这次的战役影响有多大?若干年后人们依然津津乐道,而具体的作战思想,作战过程,作战结果成为了军事教科书上不可或缺的经典案例,当然,在案例中,隐去了时间和地点。
这场战役不但整个太平洋舰队全程关注,远在欧洲的联合远征军,国内的各军事单位同样放下手上的工作,通过通信中继实时了解战役进展,与太平洋舰队唯一不同的是,联合远征军和国内军事单位禁止做任何形式的记录,最后留存档案的只能是由太平洋舰队写的战役报告,具体内容就看王景弘怎么写了。
风,轻轻的吹,雨,不停的下,天,很黑,黑得伸手难见五指,这个时候的部落武装经过两天的担惊受怕寝食难安,一旦解除,身心极度放松,一个个睡得比猪还要沉,作为一支不断取得胜利的部落武装,他们从来没有担心过会受到其他部落武装的袭击,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自己所在的部落武装是无敌的,不去偷袭敌人,敌人就应该烧高香了,给其他部落武装水缸做胆他们也不敢,哼哼,伪命题知道不知道,无聊,站岗?谁喜欢谁站,谁爱站谁站,心,真的好大,对此,参与战役的太平洋舰队官兵只能是摇头无语。
内心深处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却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发生了,只见脸上涂满迷彩,穿着黑色夜行衣,手握亚光匕首的特战队员,如同幽灵一般潜入兵营,按照制定的战术,每一个特战小组将潜入到兵营的尽头,从后面往出口处制造营啸,然后守住兵营的出入口,格杀所有企图冲出兵营的部落武装。
守住兵营出入口是这次战役的关键,一个小组只有两个人,面对的是一千名部落武装,如果全部往外冲,哪怕是一千头猪也杀不过来,对这一点,除了熟悉特种作战的军事专家和指挥官外,其他人的信心明显不足,之所以认可这样一个战术是居于对王景弘的崇拜,特别是对王景弘超越时代的军事思想的崇拜,现在的明帝国军队是王景弘推行现代化军事改革之后的产物,在军界,王景弘的声望已经上升到与武圣孙子比肩的地步。
看似无法完成的任务,实际上并没有想象中的困难,黑灯瞎火的状况下,不要说来自身边的威胁,就是让这些部落武装平静的寻找出口都不一定能够找到,何况完全没有时间思考,能够从死神包围下突出重围的机会少之又少,至多也就是靠近出入口的武装人员有机会跑出去,对这些零零星星、惊慌失措的漏网之鱼,两个特战队员足以教会他们怎样做人。
战役的实施过程与特战队制定的战术几乎一模一样,完美得像是拍电影,比事先设计好的演习还要完美。
各特战小组走到兵营尽头,一左一右两边一分,对着熟睡中的部落武装人员挥刀(匕首)就砍,一边砍一边惊呼:“敌袭,敌袭”,一时之间,受伤后的惨叫声,愤怒的咆哮声,被惊醒后恐惧的呐喊声充斥着各兵营,恐惧,愤怒,莫名其妙是这些部落武装人员此时最真实的写照。
特战队员下手非常有分寸,都是不致命,同时也不影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