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回 配合训练(1 / 2)

加入书签

说到个人单兵素质,这些部落战士还是不错的,与欧洲那些野蛮人相比毫不逊色,当然,不能与明帝国的军人相比较,华夏可是经历过几千年的大小战争,能够击败如狼似虎的游牧民族,其战斗力不是一般的强悍。

在配合上,北美大陆的原住民与世界其他地方的民族比,怎么看都是差了一头,教官将这个结果归咎于没文化,不懂科学,难以理解配合的真谛,当刘光将这个情况报告太平洋舰队指挥部后,得到的回答令他们不知所措。

王景弘在回电中指出,这不是文化程度低的问题,而是智商有问题,无法理解复杂的配合原则,建议刘光他们多想想其他方式方法。

看了回电,三个教官恍然大悟---怪不得在训练其他民族士兵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这里收效甚微,原来是智商的问题。

想想也是,不要说其他民族,就是在明帝国军队变革之前,大部分士兵同样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但他们都能够很好的理解配合的原则,从这方面看,确实与文化程度没有太大的关系,当然,要执行更加复杂的战术,没有文化的士兵确实做不好。

有了这个认识,三个教官再次密议,刘光:“我们曾经的结论是错误的,将训练成绩不好归咎于士兵没有文化掩盖了真正的原因,从这些部落战士的理解能力看,就算他们都读过书认识字,其结果也不会比现在好多少,我们必须改变训练方法。”

三名教官都没有训练其他民族士兵的经历,很多在明帝国士兵训练中理所当然的方式方法,用在这些部落士兵上很难出效果,表面上是理解能力有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智商的问题,智商低,理解能力就差,这个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也许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教官一:“我们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可不可以请教其他部队?”

刘光:“我看可以,我们一边通过指挥部咨询其他部队,一边想办法。”

说干就干,刘光立即将请求发到指挥部,三人一边研究一边等待,你一言我一语,想了很多办法,最后一讨论,发现都不现实,搞得三人一筹莫展。

这个时候,指挥部的复电来了,只有一句话,明帝国没有一支部队真正训练过其他民族的军队。

简单的一句话,将请求帮助之路堵死,也就是说,所有的办法只能靠他们自己摸索,换了其他国家的教官,这样的情形下,不是唉声叹气便是自暴自弃,甚至放弃治疗,但明帝国的教官不同,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永不言败的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越困难的环境越能激发华夏军人的斗志,无敌的军队并不仅仅在武器装备和战略战术上,更有精神上打不垮催不烂的意志。

刘光:“太平洋舰队在第一次远征的时候,曾经训练过吉大港的士兵,但他们只是训练这些士兵的防御能力,没有训练他们进攻时的配合,说白了就是教这些士兵开枪开炮,没有参考价值,联合远征军倒是很尽心的培训英格兰帝国的海军,但与陆军没有半毛钱的关系,由光头强率领的分队,在训练部落士兵的时候,也仅仅是在前进中停下来开枪,连运动中射击都没有培训,更不要说战术配合了,这些都可以在档案里查到,军情简报上你们也看过,抛开海军的训练,我发现两次的培训都是尽量简化,我们似乎也应该往这个方面想。”

教官一:“我也是这样想的,太复杂的战术变化他们理解不了,那就不要变化,就来一个僵硬的三三制,让他们在进攻中始终保持一个三角阵型就行。”

教官二:“话是这样说,问题是,要他们始终在进攻中保持三角阵型依然有相当的难度,前面的训练你们都看到了,这帮家伙跑着跑着就变形了,不是变成一条直线就是变成一条横线,真不知道他们当时的大脑是怎么想的。”

刘光:“出现这种情况,我开始认为是他们没有文化造成的,经过王督的指正,我终于明白,这不是文化的问题,而是智商的问题,总之一句话,是这些部落战士理解不了任务的多样性,你只给他们一个任务,他们可以完成得很好,就像开枪,给他们两个任务也马马虎虎,比如跑动中开枪,但给他们超过三个任务就会让他们无法适从,像我们给他们制定的三三制战术,虽然是简化版,但任务也超过了三个,一是保持队形,二是保护尖刀,三是监视一个方向的威胁,四是跑动中开枪,还有其他,我看这样吧,我们将这些任务压缩到三个。”

两个教官一想,这个办法也许行,因为在训练中,唯一动作没有走形的就是尖刀,尖刀的任务只有两个,发现威胁和跑动中开枪,这样做虽然会出现僵化死板的战术动作,在与拥有热兵器的敌人交战纯粹是送人头,关键是,他们面对的是冷兵器的对手,配合战术搞得太复杂显得多余,练好屠龙术也要有龙给你屠不是。

反正参与进攻不会只有一个小组,也就是说基本上不会出现两边有威胁的情形,也就不存在需要保护尖刀侧面的情况,既然这样,让他们只盯住正面就行,剩下就简单了,尖刀做什么动作,后面的两个跟着做就行,这样一来,所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