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太平洋篇_第七十三回 灾后重建(1 / 2)
以明帝国的标准看,现在的地方建一个几百人的小村庄勉勉强强,但要发展成一个城市,哪怕是一个小镇都显得地方太过狭小,唯一的优势是可以避风。
科技没有发展到相应的程度,只能是无奈的选择,这时候的灾后重建,根据专家的建议,新的村庄选址在太平洋舰队避风的港湾,这里地势开阔同样可以避免台风的正面袭击,拐一个弯就是一片**,交通便利,从这里修一条马路便可到达原来的村庄,沿途可以发展农业。
专家提出的未来规划相当诱人,经济以海洋鱼类和港口运输为主,辅于农业和畜牧业,沿着港湾建立现代城市,总之,在介绍未来规划的时候,听得村民们云里雾里,很多东西他们根本想不到,同样没办法理解,不管是港口码头,高楼大厦,还是大型运输船等等,听起来很美好,感觉高大上,就是无法在脑子里展现事物的具体模样。
这段时间,村民们都是住在太平洋舰队的帐篷里,吃的用的全部由太平洋舰队负责,经过台风的袭击,这个村庄可以说是一无所有,唯一令舰队官兵感到诧异的是,村民们没有悲观没有绝望,他们没有自暴自弃,脸上始终挂满了自信的微笑,阳光向上,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这样的民族不会在困难前倒下,这样的民族充满了希望,开始的时候,太平洋舰队的官兵充满了好奇,是什么原因造就了汤加民族的这样的精神面貌?
经过了解才发现,他们经历了太多的自然灾害,就是靠着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走到现在,台风对他们来说习以为常,不同的是损失大小的问题,房子没了重建就是,粮食没了收成没了就勒紧裤腰带,忍一忍也就过去了。
有一点令指挥部成员和专家们感到困惑,台风过去一个星期了,也不见政府派人前来了解情况,与村长的交谈中,得知汤加王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体系,但是没看到啊,这样的自然灾害如果发生在明帝国,政府肯定第一时间派人到受灾的地方了解情况,接着是组织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期间涉及到人力的安排和物资的调配,而这个村庄只是在自救,不解。
王景弘:“村长先生,台风过去已经好几天了,为什么没有看到你们政府的任何行动?以前都是这样的吗?”
村长:“我们这个村庄远离行政中心,以前遇到自然灾害,快则一天,慢则三天,政府就会派人下来了解情况,这次的台风强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受灾的地方恐怕不在少数,政府一时忙不过来可以理解,这次幸亏遇到你们,否则我们住都成问题,更不要说几百人的吃穿了,真的感谢你们。”
王景弘:“互相帮助应该的,我们明天就动身前往新的村庄地址,不再等政府官员了,我们边等边建设,时不我待啊。”
村长:“好的,到时候需要我们做什么只管吩咐就是,我们全力以赴。”
第二天一早,村民们在村长的率领下,告别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感情上的不舍终于有了一丝丝的离愁别绪,虽然新的地方离这里不过是几十公里,但人类进入高级文明之后就是这样,很多时候都放不下,反而没有原始人那么潇洒。
拖家带口浩浩荡荡向新的地方前进,看村民们几乎是两手空空,太平洋舰队的官兵们心里堵得难受,在明帝国,哪怕是最穷的家庭搬家,多多少少有一些锅碗瓢盆什么的,而现在的村民们是黯然转身,不带走一片云彩......
直到下午,大军才到达港湾,没办法,有老人小孩同行,速度怎么也快不起来,转过山头,映入村民们眼里的是密密麻麻的各类舰船,每一艘都像是一座小山,看得他们目瞪口呆:天啊,这还是船吗?这是移动的陆地好不好!
看到这么多这么大的舰船,村民们的感受不是兴奋,而是害怕和恐惧,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强大的力量,强大到可以毁天灭地的地步,不要说他们这个小村庄,就是整个汤加王国加起来也不够太平洋舰队塞牙缝的,这不是依靠精神可以抗衡的,也不是依靠人多可以抗衡的,如果与这样的军队为敌,结果只有一个,汤加王国将成为历史的名词,这还得明帝国愿意记录才是。
海上是如此的震撼,陆上呢?比海上还要震撼,几千人在同时施工,各类机械不断运作,开采石头的爆炸声从未断过,路上不断传来的爆炸声,一直以为在打雷,只是看太平洋舰队的官兵们一副云淡风轻的表情,村民们忍住了没问,现在才知道,原来是爆炸声。
汤加王国不过才几万人,从来没有见过几千人的集合,更不要说几千人同时施工的场面,震撼的同时,他们好奇那些工程机械,仔细观察发现,这些工程机械的效率是依靠人力难以想象的,更别说工程机械的能力超过了人力能够达到的高度,比如吊车,比如挖掘机,以及临时码头上的龙门架......
村民的总人数不到四百人,指挥部决定将他们暂时安置在宝船上,登上宝船,村民们看什么都新奇,只是表现得畏畏缩缩,在工作人员的开导解释下慢慢放开,开始到处参观,东看看西摸摸,刘姥姥进大观园不过如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