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太平洋篇_第六回 一切皆有可能(1 / 3)
现在的硫芳省人声鼎沸,老百姓的脸上充满了健康的肤色和自信的笑容,虽然本身没有什么资源,但明帝国将硫芳省定位为前沿战略基地后,**紧跟形势,将整个龙芳省从原来的看天讨吃转变成服务,物流,培训,日用品制造为主的工业化基地,一时之间吸引了无数的资本前来投资,繁华程度直逼东番。
资本家无利不起早,投资这里看中的是日用品和军火的巨大消耗,甚至可以说是无底线的消耗,与其他地方的商品追求美观耐用不同,这里生产的商品基本上全部销往本子国,实用,低价是他的特点。
美观耐用有毛线用,处于战乱中的人们,连能不能看到第二天的太阳都不知道,谁还有心思计较到底美不美观,漂不漂亮?
看到市场的繁荣,以及堆积如山的低劣商品,王景弘的内心相当复杂,在视察市政建设时几次皱眉,众人不知王景弘在担心什么?又或者战略偏离了当初的设想?诡异的气氛冲淡了见面时的喜悦,胡力东内心忐忑不安。
此时的本子国有三个比较大的势力,一个是原住民与罗斯移民联合建立的北方政权,他们占据了整个北海道,抗拒着来自本子**集权的进攻,他们的士兵骁勇善战,只是人口基数太少,在明帝国的暗中支持下,自保有余,称霸不足,与本土隔了一道海峡,战争相对没有那么惨烈。
第二股势力是传统的本子**政府,他们不能接受地方割据,他们势在必得,他们不惜一切代价都要消灭地方势力,当然咯,这里面有明帝国在催波助澜。
他们唯一安心的,同时充满自信的原因是,本子与高丽一样,都是明帝国的不征之国,这是明太祖朱元璋开国时立下的规矩,明帝国众大臣基本上没有往这方面想,而王景弘不征这两个国家倒不是因为朱元璋立下的规矩,而是觉得这两个地方没什么资源,人口又多,完全没有征讨价值,与道德无关,与人品无关。
第三股势力是由高丽流民占领的南方,他们残忍无耻,他们不事生产,他们视人命为草芥,他们嗜杀,他们只专注于掠夺,他们连自己的生命都不在乎,他们没有统一的组织统一的指挥统一的协调,他们是一小股一小股的各自为战,他们训练有素,最为关键的是,他们像打不死的小强,灭了一批又来一批,令本子政府苦不堪言疲于应付。
打不死,灭不掉很正常,也不看看硫芳省的培训基地,人吗?高丽取之不尽知不知道。
惨烈,残酷的战争基本上发生在南方,当然,就算在**政府控制的地方,同样有很多分离势力,时不时也来上一场大战,极大的分散了本子的国力,加上占领北海道的势力虎视眈眈,结束混战?想想就好。
问题是,维持这样一个混乱局面,靠的是什么?这就是王景弘心里的疑虑,战乱中,生产力被极大的摧毁,没有产出,拿什么维持最基本的生存?而得到的情报显示,在这么频繁的战乱中,本子国竟然没有出现饿殍遍野的地狱景象实在令人意外。
直到看见码头上堆积如山的粮食,王景弘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天,好毒啊,我喜欢。
第二天下午,了解了基本形势后,硫芳**向太平洋舰队作了一场专题报告,从行政级别来说,硫芳省**与王景弘平级,不应该用报告这个词,但王景弘的身份特殊,算起来硫芳省**还是王景弘的学生,同时王景弘还挂着海外省总督的名头,这个名头虽然没有具体的权力,但虚名摆在那里。
王景弘几次打报告取消这个名头,但内阁与明成祖就是不批,不知道存的什么心,也许是觉得取消后,王景弘的地位不好安排吧,久而久之都把这个事忘了。
首先由硫芳省**汇报取得的成就以及目前的现状,成就有目共睹,但听到具体的数据依然令人动容,特别是教育和医疗方面,从一张白纸到全面普及仅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而且是在人口增加了几倍的情况下取得的,除了明帝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外,**的超强执行力和因地制宜的政策同样功不可没。
报告过程中掌声不断。
接下来重点介绍了正在进行的几个大项目,一是建设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其中有一纵一横的两条铁路,路通才能财通,这是张欣提出的高见,受到经济学家的一致推崇。
二是扩建码头,现在的码头不堪重负,未来将建成三个高规格的码头,建成后的吞吐量将是目前的三十倍,有效缓解货物的中转压力。
三是大力发展造纸业,木材全部从本子进口,粗略加工成纸再反输回本子,其中的一部分粗加工后的原材料运回国内,这个定位非常准确,精细加工没有前途,出口到本子他们消费不起,运回国内又没有多少竞争力,粗加工就是充分发挥地缘优势。
王景弘边听边点头。
第二个上台作报告的是东北亚最高军事指挥官胡力东,他的报告主要介绍目前的东北亚形势,以及指挥部采取的策略。
胡力东:“目前高丽与本子只能用混乱,人间炼狱来形容,两者之间又有不同,高丽是自然灾害频繁粮食不足,资源匮乏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