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欧洲篇_第九十二回 哇塞,挺溜的!(1 / 2)
第九十二回哇塞,挺溜的!
意大利王国名义上由国王统治,实际上上面还有高高在上的教皇,教廷的影响力、控制力虽然远远不如黑暗时期,但能量还在,在国王与众大臣拿出足够的勇气之前,教皇的地位还无法动摇,但也到了摇摇欲坠的地步,就差一把火,不知道这把火明帝国联合远征军能不能点起来。
对此,明帝国内阁,王景弘充满了期待,用王景弘的话说:任何宗教都不可以凌驾于国家政权之上,这是历史的必然,迟不如早。
这个任务在联合远征军里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属于最高级机密,就连联合舰队参谋长,第一集团的莫臣指挥使,第二集团的刘辉指挥使都无权知晓,黄雁,光头强,政体专家,法律专家,还有一位是狙击手张木芳共五个人知道。
当时,王景弘,马和与内阁一起制定了一个绝密的绝户计划:利用马可波罗在欧洲的影响力,加上明帝国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不断在罗马教廷与意大利王国的执政者之间制造矛盾,迫使他们走向决裂,促使欧洲提前从宗教社会迈向世俗社会,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这个计划当时在内阁产生了巨大的争论,有部分人认为,欧洲的落后更能彰显明帝国的先进和强大,这个观点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最后还是被王景弘的理论所折服。
王景弘:“不错,这种理论在短时间内,甚至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是可以预见的,问题的关键是,这样一来我们明帝国也就失去了竞争对手,没有竞争,我们的科技就会停滞不前,我们的人民就会失去上进心,这种惰性比在战争中失败还可怕,到真的有一天出现一个强大的对手时,后果不堪设想。”
王景弘:“我们人类为什么能够进化出高级的智商,因为我们人类一直在不停的竞争,最早是与自然的竞争,后来是人类之间的竞争,战争就是在争夺资源的过程中发生的,为了赢得战争,赢得未来的生存权力,人类想方设法无所不用其极,不知不觉中人类的智商得到极大的进步,这是有科学依据的,相信各位都看过科院的研究成果。”
王景弘:“为了保持华夏民族的竞争力和上进心,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危机感,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对手,就算没有,我们也要假想一个对手,地球上没有就从天外找,我们华夏民族永远都不可以自满。”
这席话的信息量太多,震撼之余还得慢慢消化,这时候马和来了一个神助攻。
马和:“民间有一个俗语,叫做富不过三代,这句话有点绝对,但有其存在的哲学道理,第一代人没日没夜的劳动,创造,舍不得消费,将财富慢慢积累,到第二代已经有相当的基础,这个时候的第二代想的是怎么样保住现在的地位和财富,慢慢就失去了第一代的开拓精神,到了第三代,他们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是他们天生就有的,结果是这一代人既不好好学习,也不愿意经营,到处惹是生非,最后变成了纨绔子弟,没落只是时间问题。”
马和的分析非常透彻,众人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不知不觉间认同了王景弘的理论,计划就这样出台。
马可·波罗是世界著名旅行家和商人,1254年生于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尼科洛和叔叔马泰奥都是威尼斯商人,17岁跟随父亲和叔叔前往华夏,历时四年,于1275年到达元朝的首都,与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深厚友谊。
马可波罗在中国游历了17年,访问了华夏的许多城市,他们从东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来到古城敦煌,瞻仰了举世闻名的佛像雕刻和壁画。
接着,他们经玉门关看到了雄伟的**长城,被人类最伟大的建筑之一所征服。
穿过河西走廊,终于到达了上都---元朝的北部都城。这时已是1275年的夏天,距他们离开祖国已经过了四个寒暑!
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向忽必烈大汗呈上了教皇的信件和礼物,并向大汗介绍了马可·波罗,大汗非常赏识年轻聪明的马可·波罗,特意请他们进宫讲述沿途的见闻,携他们同返大都,并且委任他们在元朝当官任职。
马可·波罗非常聪明,在语言方面极有天赋,很快就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在他奉大汗之命巡视各地的机会,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中国的辽阔与富有让他震惊,以为到了天堂。
他先后到过**、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以及北京等地,还出使过越南、缅甸、苏门答腊,他每到一处,总要详细地考察当地的风俗、地理、人情,回到大都后,又详细地向忽必烈大汗进行了汇报。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他盛赞了中国的繁盛昌明;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宏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驿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等等,书中的内容,使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无限神往。
17年很快就过去了,马可·波罗思乡日重,越来越想家,1292年春天,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受忽必烈大汗委托,护送一位名叫阔阔真的蒙古公主从泉州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