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回 世纪婚礼(七)(1 / 2)
第二百一十回世纪婚礼(七)
香山位于京城西北郊西山东麓,距离京城约20公里,地处西山东坡之腹心,也是西山山梁东端的枢纽,其峰峦层叠,涧壑交错。
主峰(俗称鬼见愁)海拔575米,南北两面均有侧岭向东延伸,南向侧岭伸展直达红山头,北面侧岭至青龙桥头。
香山是京城一处非常有名的风景区,从风水地理上说,这里就是西山龙脉的龙头,风水宝地,历代有无数的名人骚客在上面留有墨宝,在华夏非常有名,是京城旅游的必去之处,与长城相映生辉。
在原时空里,香山最后变成了明帝国历代皇帝的寝陵,因为马和与王景弘的穿越,明帝国踏上了工业化之路,移风易俗成了必然的选择,通过立法,限制了墓葬的规模,包括皇帝也不例外,同时禁止在风景区墓葬,这项改革使得很多风景区免遭破坏,惠及子孙后代。
关于香山寺的记载可追溯到唐代,“妙高堂(香山寺中的一座建筑),在宛平县西四十里香山寺右,唐以来有之。”
金朝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在金世宗完颜雍的提议下,将原有的香山寺和吉安寺合二为一,并重新命名为“大永安寺”。
后来金世宗的孙子金章宗继续在这里大兴土木,并经常到此游赏。《顺天府志》曾这样描写当时的永安寺:“上院则因山之高,前后建大阁,复道相属,阻以栏槛,俯而不危。其北曰翠华殿,以待临达,下瞰众山,田畴绮错。……下院之前树三门,中起佛殿,后为丈室、云堂、禅寮、客舍,旁则廊庑、厨库之属,靡不毕兴。……庄严如入众香之国。”
元朝元世祖忽必烈曾到永安寺游览,到了元仁宗在位时,将永安寺更名为“甘露寺”。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耶律楚材的后裔耶律阿勒弥创建了碧云庵。
相传在七百多年以前,香山有一只金鹿,金章宗得知此事亲自上山捕捉。转了半天未见金鹿踪迹。时值正午,他又累又渴,依着一棵树合眼便睡。睡梦中见到一只金鹿突然出现在眼前,他急忙拉弓连射两箭,都射到了地上。而金鹿也不见了踪迹。章宗恼怒之余拔起地上的两只箭。箭刚拔出,两股清泉便从箭孔中涌出。这时一阵凉风吹过,章宗从梦中醒来,于是命人在地上挖,果然挖出两股清泉。章宗大悦赐名梦感泉。
上面这些都是香山的名胜古迹,引无数文人骚客趋之若鹜竞相折腰,其实这些厚重的历史固然珍贵,但香山最吸引人们前往游览的还得属自然风光,秋天的红叶在华夏独树一帜,美得令人落泪,一到秋天,漫山遍野一片红海,到处都是前来观赏的游客,各寺院是应接不暇,走在其中,所有的烦恼和忧愁,全都随风而逝,这里,就像是不染一点凡尘的仙境,语言与文字在这里显得是那么的无力和苍白……
现在的季节是春天,百花盛开争相斗艳,同样美不胜收,只是与秋天的红叶相比,总是差了那么一分半分。
今天,在甘露寺前面的草坪上,临时搭起了好几个帐篷,很多人在进进出出忙碌着,周围还有很多记者严阵以待,到香山旅游的游客看得莫名其妙,不知发生了什么,同时又极度兴奋和期待,这个阵仗一定有事发生,而且是轰动事件,否则不会有那么多的记者到场,看热闹是华夏历史悠久的传统,一万年之后恐怕还是改不了,是幸还是不幸没人知道,但华夏民族的这种好奇心,成为了推动华夏民族不断发现,不断向前的动力之一,这是不争的事实。
这群人中,还有十几位与众不同的年轻人,男女都有,他们一个个支起画板,在一个年轻人(戴进)的指挥下,占据了不同的位置,每一个位置的视角都不同,旁边还有许多各种不同的颜料,不知道他们要画什么?这更加引发吃瓜群众的好奇。
九点半,谜底揭开,从中间最大的帐篷里,走出一对狗男女,呸,是一对金童玉女,男的英俊潇洒玉树临风,女的亭亭玉立国色天香,郎才女貌天造地设,铺一出来便是一片尖叫声和倒地声,此刻,正好太阳被云层遮住,给人一种日月含羞花木失色的假象,但两人的惊艳却是无需多言,他们就是今天的主角王景弘与张欣,今天是他们拍婚纱照(婚纱画)的好日子。
王景弘,寸头,脸白无须,一米七八的个子,这时代就如同巨人一般,走到那里都是鹤立鸡群,高鼻梁,剑眉,配上不大不小的凤眼不怒自威,颧骨稍微凸起充满了质感,雕塑般的轮廓给人坚毅自信的强大气场,一身黑色的西装,碎花领带,光可照人的皮鞋,白色手套,杀伤力达到了恐怖的核爆级。
张欣,身高一米六五,比这时代大多数男人都高,短发,瓜子脸,卧蚕眉,樱桃小口,笔直的鼻梁,薄嘴唇,钻石耳环金光闪闪,青翠欲滴的翡翠项链,莲花碎步,走起来阿娜多姿,洁白的婚纱飘飘如仙女,高贵得无人敢有欲望,任何语言都不足以形容张欣此时的美,看到张欣出来,众人目瞪口呆,就差跪下来顶礼膜拜了。
两人手牵手走到草坪的**,这时候,戴进走到两人身边低声说了几句,只见两人侧对太阳,双手相握,王景弘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