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回 秦归!秦归!(九)(1 / 3)

加入书签

第一百三十八回秦归!秦归!(九)

演习指挥部的笑声,外面众人的疑惑,丝毫没有影响到秦归的判断:演习部队已经找到了致盲对方炮兵眼睛的战术,就是不知道与自己想的一不一样,好期待。

演习指挥部,指挥官正式下达了作战命令:第一,警卫排负责制造沙尘,在战马上绑上树枝(警卫排配有战马),在最前方做不规则运动;第二,一连一排剩下的两个班组成攻击小组,紧跟警卫排,既是先锋又是疑兵,在不同的方向不时的冲出沙尘,引诱敌方开炮;第三,其他部队依照原有计划,按次序前进,每支部队组织防炮盾牌,保护部队。

放炮盾牌是一个创举,这是通过炮击封锁区后,一排长陈鹰的感悟,能够有效防止炮弹里的颜色染到战士们的身上,每个人一面盾牌短时间内不现实,但一支部队里有个10来面盾牌还是可以做到,比如一个连,十几面盾牌就可以起到足够的保护,除非是火力覆盖。

制作盾牌相对简单,不是正真的防炮击,而是防炮弹里的颜色液体,木板,树枝,甚至麻布都可以,几根木棍挂着麻布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防炮区,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无限,这就是俗语说的: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演习又没有规定不可以使用盾牌嘛,呵呵,哼!

秦朝时,韩国有个贵族名叫姬良,他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失败后,为了逃避通缉,便改了姓“张”。他就是后来成为汉高祖刘邦的主要谋臣,以足智多谋著名的张良。

汉留侯张良(公元前186年),字子房,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王朝的开国元勋,汉初三杰之一。

张良祖先是战国时韩国人,五代在韩为相,秦国灭韩后,张良散尽家财,在一大力士相助下,用一百二十斤的大铁椎伏击行刺秦始皇于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县)中,可惜误中副车无功而退。

《史记》上记载黄石公给张良授书,即所谓“一桥三敬履”、“孺子可教”的典故出处。

汉朝建立后,刘邦谈及张良时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以前的人为赞叹张良的智慧,在坊间流传一句俗谚:“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过墙梯则是发生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鲁班与墨子之间的对话。

一次,楚惠王派公输班制造云梯,准备攻打宋国,墨子知道了,走了十天十夜,到楚国郢都来见公输班:“北方有个人欺侮我,请你帮我杀了他。”

公输班无动于衷。

墨子:“我可以送你好多好多金子。”

公输班:“我奉行仁义,不能随便杀人。”

墨子:“楚国土地广大有余,人口稀薄不足,为什么要用不足的人口,去夺得有余的土地呢?宋国没有得罪楚国,楚国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你奉行仁义,不杀那个欺侮我的人,却帮助楚王去攻打无罪的宋国,这不就是随便杀人吗?”

公输班:“你说的好有道理,可是我已经答应楚王了。”

墨子请公输班带他去见楚王。

墨子见到了楚王:“有个人,不坐自己的好车,却要去偷邻居的破车;不穿自己的丝绸,却要去偷邻居的粗布;不吃自己的美食,却要去偷邻居的糟糠。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呀?”

楚王:“这个人是个惯盗。”

墨子:“楚国方圆五千里,宋国方圆五百里;楚国富甲天下,宋国一无所有。攻打宋国,这和那个惯盗有什么区别?”

楚王:“虽然这么说,但公输班已经给我造了云梯,我一定要攻打宋国。”

于是墨子请求和公输班当场演示攻守战阵,楚王同意了。

墨子解下皮带作城池,和公输班各拿木片制作器具比试起来。

开始时,墨子守城,公输班换了九种攻法,都没有成功;轮到公输班守城,第三次就失败了。

墨子:“我已经派了三百个弟子去帮助宋国守卫城池,他们每一个人都会我的守城办法。”

楚王沉默了好一会儿:“我决定不攻打宋国了。”

古人赞叹张良的智慧,但又觉得再完美的计谋也有对策,万事万物都存在相生相克,因此就把“过墙梯”这件事与张良的智慧形成对比,告诫后人:你有厉害的计谋,我也有应对方案,大家都有对策,各不相让,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怕,不怕!。

作战命令下达,部队的士气明显得到恢复,甚至比演习前更加高涨,这是王景弘将政治思想工作引入部队的结果,演习指挥官在动员部队的时候,特意将刚才一连一排一班的行动,说成是演习指挥部的有意为之,目的就是试出敌人炮兵的战术,同时麻痹敌人,不但在战术上获得成功,而且在战略上更是获得巨大的优势,现在已经知道敌人炮兵的战术,而指挥部随后制定的计划完全是针对敌人炮击战术的有效战术,安全通过炮击封锁区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考验,真正的考验来自于后面对敌人目标的攻击,我们是打不烂拖不跨的明帝国军队,我们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