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回 贫穷限制了想象力(一)(1 / 3)
第一百二十四回贫穷限制了想象力(一)
皇宫地下储藏室,就在众人呆若木鸡神魂颠倒之际,国王来了一个神助攻:“那个玉璧就是传说中的和氏璧。”
一听是传说中已经失传的和氏璧,立马咕噜咕噜倒了一大片,他们不是简单的倒在地上,而是在地上连滚带爬的冲向和氏璧,速度之快恐怕后世的飞人博尔特都要自叹弗如,他们眼里只有和氏璧,其他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目光充满了贪婪和兴奋,到了和氏璧面前,众人非常默契的围成一个半圆的弧度,以王景弘为中心,慢慢向和氏璧逼了过去,就像一群色狼将一个少女逼进断头巷子的情景,把国王吓得倒退两步:天,原来斯文是有底线的啊!怪不得祖先千叮咛万嘱咐,泄露和氏璧的存在就是整个家族在这个星球上消失的开始,好可怕!
和氏璧,在战国时期就值15座城池的无价之宝,成语“价值连城”就出自于和氏璧,现在,和氏璧就这样**裸的出现在众人眼前,离它两米就能感受到它的温柔,温暖如玉,说的就是玉石具有的温柔性,当然咯,那些低端的、劣质的玉石不在此列,你要是拿后世满大街几块钱一个的玉佩来比较,还能说什么好呢!
和氏璧没有任何的、那怕是一点点的瑕疵,人类在和氏璧面前,显得渺小、自私、贪婪和污猥,“白璧无瑕”的成语同样出自和氏璧,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三:“问:‘不曾博览空王教略,借玄机试道看。’师曰:‘白玉无瑕,卞和刖足。”
成语“完璧归赵”也是出自和氏璧。
王景弘站在和氏璧面前浑身颤抖心潮起伏,能够见到这不世的国宝同样难于自己,心里的激动可想而知:不枉穿越一场。
两世为人的王景弘尚且如此,其他人的表现可想而知。
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像。
话说东周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见凤凰栖落青石之上(古人曾有“凤凰不落无宝地”之说),于是他将此璞石献给楚厉王,经玉工辨识认为是石块,卞和以欺君罪被刖左足。
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宝,仍以前罪断去右足,至楚文王时,卞和抱玉痛哭于荆山下,哭至眼泪干涸,哭出血泪,此事传到楚文王耳里,楚文王感到奇了怪了,便命人剖开璞石,果得一块没有任何杂质的美玉,经良工雕琢成璧,为了纪念卞和,楚文王将这块璧命名为“和氏璧”。(见《韩非子·和氏篇》)
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在一次偶然中,得到了这块楚国丢失的名贵宝玉——“和氏璧”,太美了,赵惠文王喜欢得不行,去到那里都不离身,冲凉上厕所有没有放下倒是没有听说,但赵惠文王到处炫耀是事实,想要别人不知道都难,这件事传到了秦昭王耳里,他同样想得到这块和氏璧,左思右想搞得寝食难安,在谋士的建议下,秦昭王派使者对赵惠文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惠文王听后不知如何是好,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主,这一次这么大方肯定有诈,不答应他的请求吧,秦国就有了兴兵来攻的借口,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想来想去总是难于定夺,没办法之下只好和大臣们商量,看看大臣们有没有好办法应对,只是个个都是谈秦色变毫无办法,秦,虎狼也。
蔺相如得知此事,便对赵惠文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
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虽然舍不得,但形势比人强,没有更好的办法之下,同意了蔺相如的建议。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昭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将“和氏璧”献给秦昭王,秦昭王接过来左看右看,爱不释手,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的欣赏,大臣看完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欣赏。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池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的诚意,可是和氏璧已经到了秦王手中,要怎么才能拿回来呢?
蔺相如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昭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昭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和氏璧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接到“和氏璧”后立即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昭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但我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呢!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没想到方才大王把和氏璧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如此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池换璧的诚心。现在和氏璧在我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