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六十一 期望(1 / 2)
骆休没想到,皇帝这么急匆匆的召自己前来,竟然是为了这个,当即怔住。
见骆休毫不做声,皇帝没好气地说道:“骆休啊骆休,朕往日看你,才识气度,不失为治国能臣。区区的一个卫王,就能让你怕成这样?舍了一个孙女还不够,还要再推另一个进去?”
骆休脸上闪过一丝羞愧之色,说道:“陛下错爱,臣感愧莫名。只是骆家满门近百口,皆系于臣一人之身,臣不敢有丝毫疏忽。”
皇帝上下打量着骆休,说道:“你那个门生林远志,虽比不上你的才干,可他的气度,可比你好多了。”
骆休心下黯然,看来外界所传的果然不错。一代新人换旧人,自己的门生林远志成了皇帝眼中的红人,而自己不受待见也是理所应当。
“陛下用人,一向是唯才是举,臣老了,有些不中用了。”
骆休违心的说了这句话,唯恐皇帝误会,接着又补充了一句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徒如此,老臣甚是欣慰。”
“知道朕为何没有重用你吗?”
骆休睁大了一双浑浊的老眼,定定地看着皇帝问道:“臣愚钝,请陛下示下。”
“功利心太重,难堪大用!”
骆休没想到,皇帝对自己竟是这样的评语。
若不是他在椅子上坐着,怕是已然瘫倒在地。
他半生汲汲营营,想的是出将入相,光大骆家门楣。然而拼尽了全力,始终与心中所想差了一步。
当年刚得了皇帝的信任,接着就因东山书案失了圣心;这次升任工部尚书,本以为是进入内阁的开始,不想却遭逢大难,差一点全家覆没。
回想起年轻时的鸿图壮志,实在是个笑话。
日头透过了窗子照了进来,投在了骆休的后背上,将骆休跨下去的身影拉长。
“臣有下情容禀。”
皇帝哼了一声,“八年前,若不是你患得患失,王士冕不会死于非命,他的全家朕也能救出一二。而你,何至于到了如今的地步?朕倒是想听听,你有什么肺腑之言。”
听皇帝说起了八年前,骆休头上冷汗涔涔,哽咽着说道:“陛下,臣这官当的着实是苦哇。”
“臣的出身,陛下也知道。臣家里是蜀中的盐户,好几代没出过读书人。臣也是机缘巧合,才走了仕途这条路。”
“旁人当官,个个都是威风八面,如钱敏中、陆致远一般,年纪轻轻就青云直上,一路上顺风顺水,坐到了尚书的位置。如叶太傅一般,德高望重,简在帝心”
“到了臣这里,却跟压了一个磨盘一样,每日里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臣刚想做一些事,接着就要被拉了下来。朝里那些人事纷争,臣是闪转腾挪,生怕成了他们的垫脚石,可哪怕是臣小心躲着,也总会有祸事上门。”
“陛下,您说,臣这官怎么当的就如此累呢?”
骆休说的是老泪纵横,皇帝心下不忍,暗暗朝张固使了个眼色。
张固会意,从袖中取出了一张青布帕子,递到了骆休的面前。
骆休谢过张固,却是没有接那方帕子,只是用手抹了一把眼角的浊泪,接着又说道:“陛下问起臣的两个儿子,臣也就实话实话了。臣的那个大儿子骆文诚,平日喜欢自作聪明。他在太仆寺任典薄时,听说北境的马匹便宜,私下里动用了四万两官银去购置,想从中大捞一把。”
“他就没想过,他一个小小的典薄,若是正常情况,怎么可能动用如此多的银子?等他将四万银子投了出去,不但马匹没见着,银子自然是打了水漂。”
“其后臣费心弥补,总算把这笔账给堵上了。可他私挪公帑的把柄一直被人捏在手里,这些年,就如同一把悬在骆家头上的刀,随时都能让骆家冰消瓦解。”
骆休抬头看了皇帝一眼,见皇帝神色一如往常,接着又道:“臣的那个三儿子骆文歆,自小就是个不成器的。当年他跟着一帮狐朋狗友出城跑马,住进了城南望都镇里一个姓赵的富户家中。”
“第二日一早,他却是睡在了那赵家女儿的闺房里。那赵家不依不饶,非要臣给他一个说法,要不然就要去告官。臣不得已,只得把那女子娶进了家门,这就是臣的三儿媳赵氏。”
“后来臣才知晓,这赵家就是靠养女儿为生,找一下稍微有姿色的孤女认作义女,一直养在家中,找机会就把她们嫁出去,赚取聘礼。这个赵氏,也是他家从南面认回来的义女,原本出身青楼,她的身契,如今还在赵家。”
说到这里,骆休脸色通红,说道:“家门不幸,出了这样的事,教陛下见笑了。”
皇帝对骆家的事略有耳闻,骆休如今全盘托出,想来这些年也是不堪其扰,问道:“你说的这些,都是卫王威胁你的把柄么?”
骆休想了一下,回道:“不错,当年卫王世子看上了臣的大孙女,臣一开始是拒绝的。后来卫王就拿出了臣大儿子犯脏的罪证,臣不得已,只好答应了卫王结亲的请求。”
“原来如此啊,当年朕听说你家与卫王府结亲,还以为你是顺水推舟,故意应下了这门婚事,看来,是朕误会你了?”
皇帝说的是意味深长,骆休不由的一怔,慌忙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