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章 不胜而胜和不败而败(2 / 4)

加入书签

宋军,追至板桥才开始回撤。

姚平仲大败而逃,姚平仲的副将杨可胜不幸被俘。

当天夜里,完颜宗望亲自审问杨可胜,说:“两国已通和,又来劫寨,何也?”

杨可胜回答说:“可胜以勤王兵到京师,三军欲战,故可胜率之以来,非朝廷之意也。”

杨可胜将责任全都揽到自己身上,任完颜宗望如何逼问,都不改口。

完颜宗望因而大怒,下令斩杀杨可胜。

陕西勇将杨可世的兄弟杨可胜因此英勇就义。

这时,另一部分金军追至幕天坡,与李纲所率大军相遇。

金军集中兵力向宋军中军发起猛烈冲锋。

李纲见状,下令以神臂弓还击。

宋军与金军鏖战于幕天坡。

战状很激烈,双方互有死伤。

最终金军战败,退去。

为防止金军再来战,李纲与行营司诸军皆宿于城外。

对于姚平仲夜袭金营,赵桓本以为必定成功,他期待着清晨能传来大获全胜的好消息。

可是,第二天清晨,李邦彦等主和的人一起上奏说:“西兵勤王之师及亲征行营司兵,为敌所歼,无复存者。”

赵桓闻讯大惊,急忙下诏,令各军不得进兵!

紧接着,赵桓将责任全都推给姚平仲和西军,并亲自给完颜宗望写信,说要捉姚平仲明正典刑,并又送给完颜宗望一大堆宝物,希望和金军继续议和。

李邦彦等主和派认为,危亡在即,仅做出这些措施是不够的,还应该以实际行动来表明议和的诚意,应该召李梲持国书割地以和,并奉地图和誓书,令路允迪前去割太原,秦桧前去割河间,程瑀前去割中山。

赵桓同意李邦彦等人所凑,令宇文虚中当面向金人解释,说姚平仲等擅用兵甲,几误和议,已遣割地使,交割三关之地。

赵桓、宰执大臣以及有关各方全都相聚在都堂里开会。

他们一致认为,当前形势之下必须坚决执行和议政策,不得有丝毫动摇。

种师道也在场,他提出不同建议,说:“劫寨已误,然兵家亦有出其不意者。今夕再遣兵分道攻之,亦一奇也。如犹不胜,然后每夕以数千人扰之,不十日,敌人遁矣。胜负兵家之常,正当再击之耳,何遽丧气乎?”

对于种师道的这个建议,赵桓和李邦彦等宰执皆不听。

不仅如此,李邦彦等人还纷纷启奏,认为李纲、种师道出师败绩,可正典宪,请求罢免李纲和种师道的职务。

赵桓准奏,于是罢免种师道宣抚使职务,改任大一宫使;罢免李纲尚书右丞、亲征行营使职务,命蔡懋代之。

赵桓比任何人都知道,姚平仲劫营是谁安排的,可劫营兵败,总得有人来承担责任,所以李纲与种师道成了替罪羊。

李邦彦等人还嫌这样不够,要将李纲捆绑起来,交给金人处置。

可不知为什么,金使竟然不接受,反说这样不可,认为还是由大宋自行处置比较好。

李纲在城外得知事情有变,遂立即领军入城,然后前去面见赵桓,想跟赵桓商量对策。

可赵桓拒而不见。

这时,李纲才知道自己已经被免职,于是退到浴室院等待赵桓降罪。

蔡懋接替李纲行营使职务后,立即派人统计损失情况,结果是行营司兵所失才百余人,损失情况并不像李邦彦等所说的那样严重,而西兵折伤也不过千余人,其他各勤王之师因为没出兵,故没有任何损失。

很明显,李邦彦等主和派夸大了兵败损失,他们这是要以此打击主张向金人开战的李纲和种师道等军方势力。

政治斗争向来是无耻和没有底线的,这不怨李邦彦他们狠,为了一己私利,敢拿国家的前途赌,怨只怨赵桓昏庸无能,作为北宋的最高决策者,赵桓很明显缺乏应有的洞察力,根本看不清事情真相,而且他也缺乏应有的决断力,在和与战之间摇来摆去,前几天,他还极力催促种师道出兵进击金人,现在却又认为出兵是一个错误选择,认为议和才是正途。

蔡懋也是主和派中的一员。

因此,蔡懋上任之后,立即下令,大军撤入城内,只留范琼与马忠所部在城外。

金军见此,又开始猖狂起来,四处派遣游骑耀武扬威。

蔡懋又下令不准抵抗和还击。

蔡懋的举动让宋军将士很不解,人们私底下都认为蔡懋有二心,可能已经暗中投降金人了。

宋军劫营一事,引起了完颜宗望的高度警惕。

完颜宗望觉得,宋军不顾人质安危前来劫营,说明人质在宋人心目中的分量还不够重。

而且,从赵构来到金营后的一系列表现来看,他并不太像是一个亲王。

特别是前些日子,完颜宗望为检验赵构的箭法,曾与赵构一同射过一次箭,没想到,赵构竟连发三矢皆中筈。

这让完颜宗望等金人大吃一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