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曹洪是曹操版的糜竺?(2 / 3)
复得数千人,与太祖会龙亢。
乍一看,以为曹洪是和曹操一起去募兵的,但实际不是,两人是分开募兵的,曹操到了扬州,是被陈温、周昕打发了的,给了一些杂兵,也就能冲个数,没有战力可言,所以才会发生兵乱事件,相对来说,陈温和曹洪的私下关系不错,所以曹洪在扬州募集了优质的数千士族兵,尤其是以出勇猛士族闻名的庐江兵,曹洪得到了2000庐江兵,又在丹阳募集数千人,之后曹洪是带着这支部队到龙亢和曹操会合的。
之前就说了曹操经历叛乱,身边就身下500多人了,如果局势没有改观的话,这500人都可能叛逃了,曹军在最虚弱的时候,需要一剂强心针,要知道,曹军发生叛乱这件事大致是在初平元年至初平二年这段时间,但是在初平二年的时候,曹操就率部击败了东郡的黑山贼,因此当时还是曹操盟友的袁绍,就上表推荐曹操出任东郡太守,曹操因此开始慢慢经略兖州,才有最后基业的。
那么显然《三国志.武帝纪》中没有记载曹操是如何在低谷期东山再起的,最有可能的就是曹洪带来的这支生力军,当时曹操和曹洪应该是分开在扬州募兵的,当曹操在龙亢遭遇兵变后,是曹洪帮助曹操快速恢复实力的,所以说在曹操短暂的拿到刘备剧本的时候,曹洪就是曹操版的糜竺。
《三国志.糜竺传》先主转军广陵海西,竺於是进妹於先主为夫人,奴客二千,金银货币以助军资;于时困匮,赖此复振。
曹洪和糜竺一样,是倾尽自己的资源支持主公的,所以说曹洪在曹氏宗亲中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有点像倾家荡产加入曹操公司的早期合伙人,当然曹洪也有自知之明,其带兵打仗能力其实并不出色,值得称道的就是两次功绩,一次是官渡之战时,曹操带兵奇袭乌巢的时候,是曹洪留守大营,抗住了张郃重兵集团的猛攻,另一次就是在下辩击败马超张飞等人了。
《三国志.武帝纪》刘备遣张飞、马超、吴兰等屯下辩;遣曹洪拒之。
但说实话,这次战役并不是曹洪一人指挥的,当时曹真曹休也在军中,而且曹操也是明确了三人的地位,虽然曹洪是名义上的主帅,但是曹操真正任命的统帅是曹休。
《三国志.曹休传》刘备遣将吴兰屯下辩,太祖遣曹洪征之,以休为骑都尉,参洪军事。太祖谓休曰:「汝虽参军,其实帅也。」洪闻此令,亦委事於休。
曹洪也是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将所有事情都交给曹休了,如果他是一个心眼小的人,估计就直接炸锅了,他能为曹氏集团做的贡献,在曹操崛起早起就已经做完了,之后的只能是有多大能力做多大的事情了。
曹洪晚年值得一提的就是被险些被曹丕斩杀的事情了,曹丕是一直打压宗亲,最具代表的就是九品中正制度的确立了,当然这里要说一下,九品中正制并不完全是曹丕为了称帝而拉拢士族,和士族进行利益交换,哪怕是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其实也大部分被官宦子弟所垄断,而随着东汉末期的动乱,人口大量流动,以乡里为基础的察举制自然就名存实亡,所以说曹操时期就已经开始逐渐向九品中正制靠拢了,九品中正制的最终确立算是在察举制被破坏后,所建立的相对适合局势的人才选拔方式,只是更加利于士族罢了,后期门阀士族的出现,主要不是制度的问题,而是执行制度的人出了问题,在这里不再赘述了。
话说回来,曹丕对曹洪动手的时机背后就有深意,也就是曹丕挂掉的那一年。
《资治通鉴.魏纪二》勋死,乃遣柔还寺。票骑将军都阳侯曹洪,家富而性吝啬,帝在东宫,尝从洪贷绢百匹,不称意,恨之。遂以舍客犯法,下狱当死,群臣并救,莫能得。
鲍勋就是在黄初七年被曹丕杀的,而之后曹洪就被曹丕下狱了,历史记载说是曹丕因为当初借钱被曹洪拒绝,记恨在心,抓住其宾客犯法的事情,被下狱了,这显然是隐藏了曹丕动曹洪的真实原因,黄初七年曹丕已然重病,就快挂了,如果他是因为当初记恨曹洪而对其下手,那么最应该的是在他继位的时候就动手,或者说称帝后动手,怎么会在生命中最后一刻才动手,曹丕是那种睚眦必报的人吗?这么没心胸吗?而且还是因为曹洪宾客犯法,曹洪是被连累的。而且曹丕如果想杀曹洪的话,就不会被众人的劝阻而放弃。
《三国志.鲍勋传》太尉锺繇、司徒 华歆、镇军大将军陈群、侍中辛毗、尚书卫臻、守廷尉高柔等并表「勋父信有功於太祖」,求请勋罪。帝不许,遂诛勋。
当时众多大臣为鲍勋求情,但是曹丕已然将其斩杀,曹丕是那种动了杀心就不会停手的人,但是对曹洪,曹丕显然是恐吓的成分更多,为的就是震慑曹洪,毕竟他在宗亲集团中有很高的地位,曹丕是考虑到自己死后,自己儿子曹叡能否平稳继位的问题,压制住曹洪,打压他的势力,可以稳固皇权,同时曹叡继位后,也是再度启用曹洪,显然曹丕这是给曹洪一巴掌,之后让自己儿子有机会给曹洪一颗糖吃,让曹洪对曹叡心存感激啊,妥妥的都是曹丕的套路。
纵观曹洪的一生,可以说他出道即巅峰了,他在曹操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虽然个人作可能有些问题,且能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