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章:我来,我见,我发射(1 / 3)

加入书签

“方位,十刻度!”

“间距十三里。”

“敌舰数量七!”

现在并没有时钟,海上难以辨认方向的前提下,刘彦是搞出十二大刻度,提供海军通报发现目标的方位,也就是通常的几点钟方向。

船桅之上的瞭望手,他手持拉长的单筒望远镜,站得高看得又远,没有发现也就罢了,要不然观察视野可达二三十里以上。

海上能不能发现目标的因素挺多,波涛汹涌的大海,有些海浪可以卷起十数米,那就代表某个区域是凹陷下去数米。简单一点的说,大海并不是一直处于平坦状态,是会随着海水的波涛而改变高低度。

不管是叫印度洋,或是厄立特里亚海,还是汉人称呼的阿三洋,该海域的海况在夏季时分,相比起太平洋和大西洋真的相对平静一些,比该海域还更平静的当属地中海。

汉国海军初到阿三洋,任何非己方的船只都属于敌舰,得到通报的伏伟立刻下达备战命令。

“敌舰只有七艘,可以相对抵近进行观察。”梁敏作为大副还是能够提出一些意见:“我们需要更为详尽的情报。”

伏伟也是这个意思,他们的到来是为了摸清楚周边的情况,未名势力的船只一出现就是七艘,属于商队的机率无限降低,只有军舰才会编队航行,那就更有必要看看战舰是什么模样。

“调整一下位置。”伏伟的知识库并没有季风的运用,但他至少知道风是从哪边吹来,战船该待在哪个方位更为有利:“迂回到风头位置!”

舰队长的命令会一层一层的传达下去,战船之间是用旗语来沟通,本舰则是利用通风管来吼着传达。

伏伟的旗舰是一艘长达六十米、宽十六米、吃水深七米,分为五层结构的战船,载重量为五百吨。它拥有四个船桅,舰首有两架床弩,船舷两侧各有三架床弩,船尾依然两架床弩,总装备十架床弩。

两艘编队战船自然比不上旗舰,它们是一种长达四十五米、宽十三米、吃水深五米,分为四层结构的战船,载重量三百六十吨,船桅只有三个,舰首和舰尾各自一架床弩,船舷两侧各自两架床弩,总装备六架床弩的战船。

现在算航速比较麻烦,顺风和逆风就是两个样子,依靠人力船桨的速度更不平均,总得来说最快航速可达八节左右。

在伏伟这个编队发现笈多王朝战船编队之前,信息是处在不对称阶段,也就是汉国舰队发现了笈多王朝的编队,笈多王朝的编队却依然还没有发现汉国的舰队,那是汉国舰队拥有望远镜,而笈多王朝的瞭望手还只能依靠自己的肉眼没有辅助工具。

在进入待战状态后,战舰上的各家床弩已经褪去遮盖的布包,各种口令之下装载弩箭。处于船舱的战士也大多上了甲板,他们人手一部强弩,做好了装箭工作就盘膝安静坐着。

不用过多刻意地进行观察,包括床弩和强弩装载的都是带着可燃物的箭镞,毕竟目前所有的船只都是木材结构,不放火的用箭射来射去只能是杀伤人员而无法击沉,想要将敌方战船弄沉除了放火烧只能是展开接舷战。

然而,接舷战既然能杀到敌舰底层的通海阀位置,那就等于是可进行俘虏,还弄沉做什么。

海上的交锋耗费时间一般都比较长,经常需要一再进行迂回地抢占风势有利方位,双方在这个时候也会不断拉近距离,可能会互相眼瞪眼上个大半天才会展开拼杀,甚至眼瞪眼了一整天都未必会发生交战。

所以了,海上的交战很少有一天就能决出胜负的战例,两支舰队交锋基本是按月来算,哪怕是正面决战打完了,后续的追击歼敌耗时数个月都是常见,还总能有漏网之鱼。

“可以了。”伏伟还是第一次指挥编队进行海上接战,内心里还是有很大的紧张感,放下手里的望远镜,握了握手掌才下令:“向敌舰前进。”

在这个时候,以伏伟所在战船为旗舰的三艘汉国编队,已经抢占了有利风势位置。他们是接近到敌方编队到五(陆)里左右,笈多王朝方面才有瞭望手察觉到。

笈多王朝肯定也有旗舰的存在,是以战船挂上的风帆图案来进行区分。

可以看得出来,笈多王朝七艘战船中最大的是一艘长度二十来米、宽度四五米、吃水深未知,水平面上却有两层的战船,余下的战船显得更小,怪异的是小小的战船却至少有四个船桅。

“看起来是一种扁长的款式。”伏伟已经发现敌舰比己方小很多,看那一杆杆伸出船体的船桨,瞧着很像是一条蜈蚣:“没有发现船体之上安装大型远程攻击器械?”

汉国的战船是经过刘彦干涉之后的一种变异船,船只从款式到结构大体倾向于公元十二三世纪,甚至是引进了一些现代才有的成熟理论,比如在大型远程攻击器械的布局方面。

目前各个国家和民族的船只,实际上都还没有完全区分内河用船和海上用船,相似的一点就是会将船只的打造牵扯上一些陆地建筑物,比如船只水平面之上通常会有屋顶的屋檐结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