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二章 大胜(1 / 2)

加入书签

明末之七海为王第三百五十二章 大胜

阿巴泰的在军事指挥上的造诣并不低于济尔哈朗,所部又全是骑兵,自然更看重自己的判断,随着他身边的白甲兵吹响了海螺声,所部骑兵呼啸集结,如同黑潮一样,一波接着一波,越过了绿色的原野。

经过前期的损伤和抽调,阿巴泰所部略微不足三千,但马匹甚多,六七千匹战马在荒野上踩踏出了沉闷的声响,清军士兵也发出各类吆喝声和叫嚷声,这些都是对付明军的手段,往往清军结阵冲锋就会让一些明军崩溃,但他们现在对付的不是明军。

东方旅的士兵在军心士气上高于明军是事实,但这并非他们不畏惧的理由,实际上,他们也畏惧,只是凭借往日严苛的训练和酷烈的军纪才在前期的战斗中坚持下来。

之所以并不畏惧,是因为双方距离实在是太远了。

虽然双方已经接阵了数次,从早上打到了下午,但一些事情,阿巴泰到现在也没有摸透,比如东方旅的火力覆盖范围究竟有多大。但阿巴泰不敢赌,因为他必须绕行成功,冲阵成功,不然济尔哈朗所部将会万劫不复。

因此,阿巴泰选择了最稳妥的距离,七百步,也就是一千零五十米,在他看来,这已经是最近的距离,毕竟博洛在看管左翼的时候,就在这个距离遭遇的火力打击。

而他从本阵的东北方向发起进攻,哪怕冲击位于本阵西侧的营连横队,其行进轨迹也相当于走过一个半径在一千零五十米圆形的五分之三,这相当于两千米的距离,而这还只是理想状态下,实际上,因为清军的骑兵摆开了相当的宽度,其最外层的骑兵奔跑的距离超过了两千五百米。

鉴于清军的战马已经经过了大半天的战斗,因此巴莱等人是按照骑兵快步行军的最慢速度,也就是每小时十二公里进行计算的,如此得出的结论就是,哪怕是清军最内层的清军骑兵走最近便的道路,在冲击到目标时,也至少需要十分钟。

这个时间,足够连横队变成营方阵了,更重要的是,位于本阵西侧一千米的,恰恰就是杨彦迪亲率的那个可以随时变幻成营方阵的常备营,也就是说清军会最快速度抵达,攻击的也是方阵,而且是东方旅最精锐的常备营和最精锐的野战炮连组成的方阵。

但即便如此,李肇基仍然采取了最稳妥的办法,他叫来摩拳擦掌许久的王,兴,把东方旅的跳荡营和四门四磅野战炮配属给他,让他带队南下,用炮火袭扰和驱赶清军骑兵,用披甲的跳荡营保护火炮。

王,兴很坚决的执行了命令,让清军的行进距离变的更长,其轨迹从一个近乎圆形,变成了葫芦形,这一调整之下,所有的营都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营方阵的重组。

当震天动地的马蹄声响彻原野的时候,各营开始变阵,重组营方阵,而且是标准的营方阵。

每个营有六个连,东方旅标准的营方阵是正面两个连,两翼一个连,依旧是两排厚度,若是遭遇攻击,再进行调整收缩。

在数千清军,郑森这类观摩人员的见证之下,东方旅的士兵从横队变成了方阵,开始抗击来自两面清军骑兵的进攻,一系列的变阵眼花缭乱,但又是那么的精准,士兵们如同一颗颗的棋子,在规定的时间抵达规定的位置,立刻进入作战状态。

方阵与方阵之间,也出现了更大的缺口,但这个缺口普遍不会超过两百米,依旧不是骑兵可以无害通过的空间,因此阵线仍然算是维持着完整。

阿巴泰的绕袭几乎没有什么效果,却遭遇了王,兴所部四磅炮和周率六磅炮的炮击,眼看着自己尚未抵达,对面又成了方阵,阿巴泰不得不降低了速度,与方阵保持了距离。

其取得唯一的战果就是逼迫唐沐所部骑兵后退,再次退入了榆林铺方向的山林之中,消失不见了。

尖锐的哨音传来,这是传令兵的身上的哨子迎风发出的声音,杨彦迪所率在的营方阵打开,几名骑兵进入,巴莱从一匹马上跳下,向杨彦迪传达李肇基的命令,他打开了一张手绘的地图,虽然灵魂画风,但上面的方框和线条还是很明显的标注了双方态势。

此时的东方旅以方阵姿态,与清河大体形成了一个夹角,而四千左右的清军就被困在这个夹角之间的区域内,正不断向着中间的马蹄湾集结,那里的土地向北延伸,可以容纳更多的人,而且还有渡桥。

“杨长官,司令长官命令,自左翼起,全军压下,驱赶清军入马蹄湾,各营保持方阵姿态,继续前压,一直压到二百米为止。

各营的速度要快,速度越快,渡河逃走的清军就越少。”巴莱传达了李肇基的命令。

杨彦迪立刻点头,分别交代手下人,奔向了各个方阵,而他则亲率自己的随从,抵达了最西侧的团级方阵,抵达后立刻把这个方阵拆解,让选锋营继续组成长矛方阵,向西北方向延伸,而后备步兵营则拆成连横队,继续前进,压迫更多的空间。

他秉持里李肇基命令之中关键要素——速度,利用连横队的火力,击溃了最西侧的清军一支骑兵,虽然有数百骑兵绕过长矛兵,又因为唐沐所部的脱离,逃出了包围圈,但选锋营和后备营很快抵达了河岸,选锋们披甲,持长矛进入河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