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一章 大局已定(2 / 3)
地,但大部分都是崇山峻岭,交通不便,这让他陷入了极其不利的境地之中。
郑成功和孙可望是同时得到消息的,但他开始行动的时候,高文贵已经占据了浙江西部,北部的五府,他只能攻取剩余的地方,不过这些地区和福建接壤,倒也使得他可以收缩足够的兵马,抵御来自陆地的危险。
而随着陈泰逃往南直隶和郑成功收复了浙江东部,南部各府,挥兵南下的消息传来线国安自知抵抗已经毫无作用,最终选择了献城投降。
不过,郑成功并没有杀他,只是剥夺了他的兵权,并把他的兵马拆分成了数支,其中最精锐的部分安插进了本部各营之中,其他的则和耿继茂的藩兵一样,独立成军,由原来的将领继续统帅。
至此,郑成功在没有损失主力的情况下,将占领区由区区泉州,兴化,福州南部的弹丸之地扩张到了闽北,浙南的一十一府,下辖人口百万以上。
不过,这远远还没有达到郑成功的预期,而且李定国大胜却被削弱了,孙可望的主力并没有损失,这使得他联合李定国对付孙可望,最终伺机壮大实力,夺取天下的计划几乎宣告破产了。
且说收到这个消息之后,最高兴的应该就是孙可望了。
一来是屯齐和陈泰的主力大军几乎已经被李定国全歼,陈泰虽然率领四千多残兵一路东逃,但最终还是在无锡一带被马宝率部成功拦截,并实施了全歼。陈泰没有选择死在东乡,最终却战死在了无锡。
这支兵马兵马在高文贵的追击下,长途奔逃,战斗力本来就几近于无,马宝甚至没费什么力气就把他们悉数歼灭了,白白获得了偌大的一个战功。
二来则是李定国的精锐主力损失惨重,在没有建立成体系的军事训练系统之前,想要重建,没个两三年根本不可能。这也将使得李定国失去了和孙可望就在军事上角逐的可能。
别看李定国在“山谷大战”中只死伤了两万士兵,便以为这对于已经有了精兵七万的李晋王来说并没有伤及根本。
要知道,便是那七万大军,虽然全都算得上精锐,但战斗力也是有区别的,李定国之所以精心选出那四万,看中的便是这些老兵们的战斗技巧和战场经验,而这些都不是那些入伍不到一年的新兵可以取代的。
换言之,对于还有建立标准化,专业化训练体系的李定国来说,失去了这些老兵,不仅意味着大军的实力大打折扣还意味着他训练新兵,提升大军整体战斗力的时间要大大延长。
而且,除了这两点,因为高文贵的卓越表现,将李定国能占的地方都占了,使得郑成功失去了独霸浙江的可能。
这也就使得了李定国和郑成功两股力量都得到了增长,但并没有任何一家可以独大到威胁孙可望的地步。
至于他们联合,整个东南沿海合成一璧。孙可望可是一点都不担心。
两个都无比骄傲,堪称这个时代最强者的枭雄,他们谁都不会服谁,可能有合作,但很难深入合作!
而看着眼前大好的局势,孙可望当即下令马进忠领着大军渡江,进入江北地区,强占土地,收编各地绿营,冯双礼和马宝则已经基本上扫除了江南各地的清军,绿营兵固守的州府基本上反正,整个江南只剩下了南京还另外两座八旗兵固守的城池。
而在这些命令下达之后不久,屯齐和陈泰大败,整个长江以南几乎全部被收复,岳乐和洪承畴领着清军最后的主力被困在了南京的消息也传到了陕西和北京。
随着局势的不断恶化,满洲大臣纷纷上奏,不过十八岁的顺治皇帝最终动摇,李国翰,金砺,阿尔津等人和所属大军被调回了北京,陕西的军政大权被吴三桂彻底控制。
若不是顺治皇帝早了一步,或许清军在西北的这些几千人马根本回不了北京。
因为南方的军情一传到西安,吴三桂根本不顾自己还在和刘文秀打着仗,直接宣布反正了,还自封了一个“反清复明救国大将军”,然后把陕西,山西两地的绿营都拉进了他的阵营,从河南突围而出,逃入山西的高第也加入了吴三桂阵营之中。
一时间,吴三桂似乎成了所有前明廷边军,后绿营兵,现如今反正但又害怕被清算,干脆抱团取暖的各路虫豸的盟主。
毕竟,要是吴三桂,高第这种放清军入关的人都能逃脱一死,他们这些见风使舵的,应该也不会被如何清算,不过是换了个主子罢了,还是当兵吃粮。
而吴三桂自己当然也清楚自己现在的位置和处境,但是他没有任何办法,只要成为“叛国者联盟”的代言人,他才有可能活下去,也才有利用价值。
吴三桂自然不会觉得自己还有角逐天下的机会,别说孙可望和李定国了,他现在连刘文秀和李来亨都解决不了。
随着高第突围撤退,李来亨几乎占领了整个河南,得以和刘文秀从两个方向进攻西安,汉中方面也还有刘文秀留下的祁三升所部。
虽然吴三桂和陕西,山西的绿营军号称反正了,但他们实际上还是割地自守的状态,刘文秀和李来亨都没有打算停下进攻。
与此同时,消息传到了北京之后,北京的满清朝廷内部立即就掀起了一场不大的动乱,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