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驱鞑虏,挽天倾(1 / 2)
开完对清作战的军事会议后,时间已经到了深夜。身材高大,形象威严的西府大将军李定国来不及卸下身上的全副甲胄,便直接带着窦名望和靳统武两个心腹大将进到了临时帅府的书房。
“看看信上说了什么!”李定国一走进书房,便将之前拿到手的秦王来信直接扔到了靳统武的怀中,让对方读来听。
窦名望则是直接上前,帮李定国卸下身上的甲胄,书房里一时只剩下了甲叶摩擦触碰时发出的金属声。
“将军,传闻是真的,秦王真的将皇上接到贵阳了,更是计划击退清军主力后,让皇上移驾长沙!”靳统武手上一顿,微微挑眉,面露惊色。
其实,刚刚听到冯双礼,马进忠等孙系将领说这个事情的时候,李定国以及其手下的心腹大将们,都是不信的。
“孙可望当真想通了?”李定国这时刚刚换上一身绯色官服,闻言一脸诧异,似乎并不相信孙可望真的会那样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兄弟两人多年的龃龉更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化解的。
窦名望刚将李定国的甲胄挂好,见屋内的气氛不对,当即出言缓和道:“除此之外,信上还说了什么?”
“秦王还说,梧州城已经被清军攻占,清军驻防开建,大有进攻桂林之势。如今广西防务空虚,桂林岌岌可危,务必派一支偏师返回镇守,威慑清军,以防万一。”靳统武转述完,又抬头看着李定国。
“孙可望居然听得进本将军的意见了?”李定国微微皱眉,一时间反而有些不适应了。
话说,李定国毫无疑问是一个天生的帅才:
崇祯十年,不过十七岁的李定国便能独自统率多达两万人的部下,跟随张献忠一路攻打河南和湖北。
而四年之后,也即崇祯十四年二月,他又乔装成明军的差官,仅率二十轻骑,便敢连夜飞奔到襄阳城下,直接取得了襄阳大捷,明督师大学士杨嗣昌所储军资十余万,皆为农民军所得,此战更成为了大西军开始走向强盛的转折点。
三年后,即崇祯十七年十一月,张献忠正式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李定国便以战功卓著被封为安西将军,监管十六座军营,成为了诸将中仅次于孙可望的二号人物。而这时的李定国,才不过二十四岁。
但美中不足,甚至令人遗憾的是,与军事上的飞速成长,从当年的“小尉迟”成了如今的“小诸葛”不同,李定国在政治上,远比孙可望要幼稚得多,更无能得多。
其实,他一直都不服孙可望,四将军时期,艾能奇是孙可望的心腹,刘文秀随大流,李定国便一直被压制着。而随着艾能奇意外战死,刘文秀摇摆不定,李定国心中对于孙可望一贯的独裁和压制更是不满。
不过,这样的不满,现如今暂时还只是心中久积的满腔怨气罢了,其中掺杂的,更多的是私人情绪,而非什么立场问题。
换句话说,现在两兄弟的问题还只是以孙可望辈分,威望,见识以及做派,不足以让李定国服气,但两人并无什么根本上的矛盾。
说到底,想让李定国这样的英豪服气,如果没有正统的辈分或者是远超过他的功绩加持,根本是不可能的!便是从张献忠时代开始,就一直在大西军中压过他一头的“一堵墙”,“平东将军”,义兄孙可望,也不行!
这是只服从于绝对强者和天下大义的英雄气!
回到广西的防务问题上:李定国原本是想要留下一部分兵力,严防广东省内的清军,继续巩固大西军在广西的防务的。可之前孙可望为了抵御清军主力,一直急令他全军北上湖南,广西省内只留下了刚刚收编,还没来得及整合的数千南明军旧部以及万余杂牌军,战斗力低下,根本不足以撑起广西的防务。
“听说秦王坠马醒后,性情大变,莫不是与此有关?”窦名望盘手在胸前,若有所思道:“秦王醒来之后的种种举动,都和之前判若两人,现如今更是亲身前往夔东,联系李来亨出兵荆州,似乎真的是一心扑在了抗清大业。”
窦名望原本是张献忠的皇城都指挥使,后来才归到了李定国的部下,其人智勇双全,心思缜密,颇有大将之才,更是李定国营中的重要谋士。
“继续!”李定国对于窦名望的话不置可否,指了指靳统武说道。
“秦王还说此次清军来势汹汹,他十一月会率殿前军东进辰州,常德,合击清军。在此之前,让我们要尽可能团结一切力量,特别是拉拢江西的刘京义军入湘,为日后经营湘赣防线做准备。”
“还有什么吗?”听到这些教他做事的话,李定国心中一时不忿,语气也变得不耐烦起来。
发觉李定国的语气不同,勒武统不敢怠慢,又赶紧转述道:
“秦王说:湖南,广东两省乃是此次东征的重中之重,湖南战局当以击退清军主力,控制长江天险,湘赣山区与清军对峙为为目标;而广东战局务必要以广西,湖南两地尽在掌握之中,后方无虞,联合广东沿海的义军,水陆并进,方能取得。”
“这些还不用他来教我,等打完湖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