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九章:决战河东(1 / 3)
汉军能够原地待命,直到破绽降临。
曹叡能吗?
明明魏军的军势,在起初是占据优势的。
从先帝曹丕驾崩、孙权趁着魏国国丧进攻寿春开始,战争已经持续了一年多,将近两年。
曹丕穷兵黩武,耗空府库,没给曹叡留下什么。
曹叡刚登基,就面临着蜀中、江东联合进攻的窘迫。
现在府库不仅空空,他还丧失了大量的领土。为了让战争持续下去,皇室已经在向世家公卿“借贷”了。
一次征税,世家公卿可以接受,毕竟为了战争,为了保护大家的利益。
可是现在呢?
难不成,朝廷还要继续向世家公卿伸手要钱?
曹叡可以保证,不出一年,魏室一定崩溃。
因为九品中正制的本质,还是与世家大族共治天下。
起初朝廷还能控制世家,后来大大小小的官吏,都换成了世家的人。
朝廷的权威,自然会降低不少。
倘若曹叡继续加征税赋,百姓、世家都会站起来,反对朝廷。
而以现在的战争局势,他不加征税,如何弥补战争亏空?
这是两难的问题。
也是曹叡的不理解,朝廷公卿的不理解。
他们军势强盛,为何要让战争,持续下去?
已经有大臣,弹劾司马懿了。
西河郡、太原郡有五万骑兵。
上党地区、河内地区共计十六万兵马,加起来就二十万了。
陈留地区也保持着一定的军势。
为何不主动进攻,收复失地?
汜水关不好攻打。
那么河东呢?
既然司马懿无能,不如另换将军。
战争,不能继续往下僵持了。
压力全在曹叡肩头。
除了司马懿,他找不到更杰出的统帅了。
曹休、曹真都不足以支撑大局,至于许褚之流,还不足以统筹全军。
只是司马懿的毛病,也很突出。
他没有绝对的把握,就不会进攻,更不会做损兵折将的事。
总是潜伏着,等着最后一击,克敌制胜。
这是司马懿的优点,却也是他的缺点。
司马懿也是深谙闪电战之道,问题是,只要面对的对手太强大,他就会一改姿态,变得无比地谨慎。
只要他不出战,就不会犯错,汉军也就没有了机会。
司马懿很擅长寻找破绽。
可是身后的压力,给不了曹叡太多的选择。
他只能让邓艾总管南阳、豫州、兖州三地的防御,并且命司马懿,集结三十万军势,攻打河东。
魏国,要与汉军在河东地区决战。
这是最佳的选择!
曹叡没有换帅,他依旧相信司马懿。只不过把压力,给足了司马懿。
让司马懿放弃防守的姿态,采取进攻。
如此,才能缓解边境的压力。
司马懿收到军令的时候,也愣了很久。
没办法,他只能接受皇命,率军向河东合围。
兖州大部分兵力,也都抽调走了。
留给邓艾的军队,并不多。
他需要防守漫长的边境!
不过,作为司马懿举荐的新兴统帅,邓艾的能力确实不错。
乱世出英雄。
邓艾将成为魏军新的领军人物!
他有这样的信心。
随着魏军的频繁调动,汉军也在做出相应的安排。
赵云留下两万守军后,率八万人攻打宛城。
这一次,他有拿下宛城的决心。
魏军大部分兵势,已经调遣离开了。
倘若不能拿下城池,如何向殿下、陛下交代?
防守洛阳的姜维,也是一松。
魏军放弃了攻打洛阳,转战河东。
对他来说,是好消息。
但姜维并没有放警惕,而是准备与赵云联络,图谋豫州。
他们两路军队,加起来有十三万人马,面对邓艾有足够的优势。
只是邓艾作为防守的一方,天然占据着优势。
刘禅得知魏军的行军目的后,退出了上党境界,回到河东布防御。
他没有在原野决战的打算。
“魏军来势汹汹,必然是曹叡给了司马懿压力。我军采取守势,不给他们机会。”刘禅做出了安排。
最先抵达河东的,是曹真率领的骑兵。
五万铁骑奔袭,宛如天崩地裂一般。
马超没有应战,避其锋芒。
现在两军骑兵在马具上,没有太大了差距。但数量上,天壤之别。
除非能够偷袭,否则马超不打算硬碰硬。
在他看来,纵使一对一兑子,汉军也是亏的。
毕竟为了养着三万骑兵,汉室耗费的人力物力,触目惊心。
马超都看到眼里。
刘禅几乎掏空了家底啊!
这份恩情、厚爱,马超铭记于心。
司马懿以许褚、许仪父子为先锋,进军河东。
大军浩浩荡荡,锋芒毕露。
沿途的汉军斥候,将这一消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