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章 压水井、竹编猫窝(2 / 3)

加入书签

以前大家都还用柴火灶煮饭炒菜的时候,一到做饭时间,家家户户的烟囱都冒出一串串烟。

在外面玩耍的小孩,只要看自家烟囱冒出来的烟,就知道饭是否做好,他们是不是要回家吃饭了。

柴火灶四周的墙壁都黑炭炭的,那是以前烧火熏出来的,刷不干净。

多年过去,痕迹丝毫没有褪色。

连着柴火灶的地方,用水泥简单砌了一下,围出一个地方来堆放柴火。

在柴火灶的上方,有圆木和木板交叉着间隔放置,隔出来一块放置东西的地方。

以前家里收的葱头、蒜头那些,都会放在上面,能用上一整年。

厨房里还有用过的烧火钳。

烧火钳用竹子做的,末端部分已经烧焦,两端被烧得一头长一头短。

从厨房的小门出来,就到了屋外。

压水井是一种将地下水引到地面上的一种工具,另一端连接到水井里。

底部是一个水泥式的垒块,井头是出水口,后粗前细。

尾部是和井心连在一起的压手柄,约有二三十公分长。

“这个还能压上水来吗?”

一个游客看压水井还是完好的,手蠢蠢欲动。

“我也不知道,有七八年没有用过了,要不我放点水进去试试。”

郑丹乐进厨房盛了一瓢水过来。

为了方便养殖鸽子,老宅里的水电是他们上个星期才重新弄好的。

一瓢水倒进吸水口,用来引水,那位游客握着手柄,试着往下压。

多年未用,压水井生锈了,老化了,刚开始几下压得吃力。

来回扳压了几个来回,压起来就顺畅多了。

过了一会,水被吸上来了,顺着出水口流了下来。

“压上水来了!”

“让我压一下,换我了,你们给我拍一个。”

听到厨房门口传来一阵兴奋的喊声,蒋非和陈文虎好奇地走过去看了一下。

只见郑丹乐在出水口下面放了一个水桶,几位游客排着队上前压水。

当然,少不了拍照和拍视频。

“哇,这水好凉快啊!”

一人伸手放到水流下,刚压出来的水凉丝丝的,在炎热的夏天,用它洗个手,感觉特凉爽。

“这是井水,冬暖夏凉。”郑丹乐笑道。

其实,井水冬暖夏凉只是人的一种错觉,而不是井水本身真的会改变温度。

井水的温度在一年四季里变化并不大。

虽然夏天井水的温度要比冬天的高,但其温度的变化最多在3~4℃之间。

人们感觉井水冬暖夏凉,是相对于当时地面上的温度来说的。

炎热的夏天,地面直接受到太阳的照射,温度高。

而地下的泥土传热慢,温度比地面低。

所以井水的温度也要比地面的温度低。

这种井水冬暖夏凉的现象,在楼房的地下室、地窖或山洞中同样存在。

所以利用这一点,冬季在地窖里储存蔬菜、水果可以防冻,夏季则可以防腐。

但对人的体感来说,井水确实是冬暖夏凉。

夏天天气热,孩子们满头大汗地跑回家,都喜欢用压水井压上来清澈的凉水。

洗了手,洗了脚。

再把嘴巴凑到出水口,咕冬咕冬喝下几口,凉意顺着喉咙往下流,酣畅淋漓。

感觉所有的热意顿时消失不见了。

那时的井水干净清澈,没有什么污染,喝起来还带着一股甘甜的味道。

小孩子大多爱喝生水。

即使老是被大人说喝生水不卫生,肚子里会长蛔虫,他们也改不了。

尤其是每年要吃宝塔糖打虫的时候,大人们都要把他们喝了生水会长蛔虫的事拿出来说。

几位游客一人压一会,水桶里的水满了。

他们停了下来,围着压水井聊了起来。

“我读小学时,压水井是我起床的闹钟。”

一位游客回忆着说道:“每天早晨听到压水井压出的水哗啦啦灌进水桶里了,我就知道妈妈起床做早饭了。”

“我在床上赖个几分钟,也会爬起来。”

“我小的时候很喜欢压水,喜欢听压下手柄时发出的咯吱咯吱响,也喜欢听水流哗啦哗啦地落进桶里。”

旁边一人接口说道:“那声音可解压了!”

“我也喜欢压水。”

“更准确地说,我喜欢的是压水时的氛围。”

“我压水,妈妈在一旁淘米洗菜、洗衣服,她会一边干活一边跟我唠嗑,讲着村里发生的各种新奇事。”

过去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压水井,不需要用电,只需用点儿力气。

后来大家开始用电来抽上井里的水,压水井便渐渐废弃了。

现在这一器械也只有老旧的农家里才能找得到。

还能压上水来的,更是少之又少。

听着他们回忆起小时候压水的事情,蒋非倒是想起了走村串户的打井人。

他们开着机器,带着长长的胶管子,哪里有活就去哪里。

早初,一个井大概要打3丈深。

后来可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