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静夜思(1 / 2)
“他就是那位状元郎,董仲?”
“人不可貌相,此人看上去平平无奇,没想到竟是今届状元!”
“身为状元,不知他能否力压步榜眼一筹。”
“科举前,这位董状元名不见经传,只怕不是什么大家子弟。论及底蕴,怕是远不及步榜眼与黄探花。”
“未必,我看董状元胸有成竹,兴许真能力压步榜眼!”
众人议论纷纷,众说纷纭。
科举前,董仲文名不显,科举后一鸣惊人。
对于这仿佛石头缝中崩出来的状元郎,有人看好有人看轻。
但总体而言,看轻者居多。
毕竟即兴赋诗,文化底蕴尤为重要。
黄龙与步离阳,一为黄圣后人,一为道家大能亲传弟子,声名远扬。
人的名,树的影。
与两人相比,名不见经传的董仲,明面上弱上一筹。
众人言谈,尽入董仲之耳。
他泰然处之,神色不为所动。
走到院落中央,步离阳冷笑道:“我还以为你会当缩头乌龟呢,没想到还有点胆量,敢上来与我一比。”
“与你比,轻而易举,有何不敢?”
“呵呵,希望你不是逞口舌之能才好。”
还未写诗,两人已是争锋相对。
“黄某本来胸有成竹,没想到仍是技不如人。”
黄龙轻叹,拱手道:“董兄,接下来看你表演了!”
“承黄兄吉言。”
董仲回礼,想了想,低声提点:“黄兄,你所作之诗过于注重藏头,却忽略了意境,这无异于舍本求末。”
“若你能略加修改,注重意境与立意,此诗日后莫说及县,即便是达府,亦有可能。”
此言一出,黄龙愣住了。
他的诗词不过几近及县,可未曾想,董仲评价如此之高!
他细细回味董仲话语,双眼越发明亮。
“谢董兄指点,得董兄一言,黄某茅塞顿开!”
黄龙感激,拱手称谢,赞叹道:“仅凭董兄此句,诗才已远胜黄某,要胜这步离阳,不在话下!”
此话未曾压声,步离阳听得亲切。
他冷哼一声,不屑道:“蛇鼠一窝,净说废话。”
说完,已转身离开。
黄龙见状,也退出中央,不妨碍董仲作诗。
董仲立于案桌前,看着两人诗词。
两人为了表达思乡之情,诗中都用了秋色来衬托。
只是,此刻六月末,时值盛夏。
两诗,应题不应景。
才气评判,仅凭诗词文采,无关时节。
可文士作诗时,却有时节场景之分。
两诗盛夏论秋,放在文会上,可圈可点。
董仲举目四顾,院落中有池塘,塘中有荷花朵朵。
抬头,皓月当空,月光映照而下。
心念一动,儒尊天书凭空而现。
第二页上,两首诗篇浮现其上。
一首,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一首,是大诗人李白家喻户晓的名诗《静夜思》。
前一首诗,述离别。
虽是离别,可通篇未有半句离别。
而是通过描述西湖美景,展现出对故乡的不舍。
展现出,故乡在诗人心中,独一无二的地位。
此诗虽为离别,但用作思乡文题,亦无不可。
此诗若诗成,董仲估计,应是达府诗。
至于后一首,李白之诗《静夜思》。
此诗透过月光,描述思乡之情。
立意清晰,意境深远,情真意切。
更兼朗朗上口,通俗易懂。
即便不是文士,而是寻常百姓,读此诗也能感受到思乡之情。
此诗在前世,家喻户晓。
举国诗,极为悬乎,需暗合天运。
此诗诗成,能否举国,董仲无法笃定。
但是,必然鸣州之上!
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自科举以来,短短半月,董仲已连写三首才气诗。
达府、鸣州、举国。
若无步离阳挑衅,两首诗之间,他本欲选择林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虽说达府,但有珠光在前,也不至于太过轰动。
然而,步离阳的挑衅,却让他改变了主意!
步离阳此人,好胜心极强。
对于弱者,或许会虚与委蛇,笑脸相迎。
可对于劲敌,却是争强好胜!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既然步离阳与他针锋相对,那他此次文会作诗。
不仅要夺魁,不仅要胜!
更要碾压,挫挫这位步榜眼的锐气!
想念及此,董仲心中已有定论。
文会赋诗——《静夜思》!
阁楼,顶层。
见董仲站于桌案前沉思,萧通嗤笑:“呵呵,之前还表现得那般从容淡定,原来是内强中干,竟连腹稿都没有,实在可笑。”
其余几人,亦是暗暗摇头。
之前众多才子,不论诗词水准如何。
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