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我的首稿,他人吞不得!(1 / 2)

加入书签

“堂堂宜阳县令,不至于贪墨我两页首稿吧?”

董仲神色一沉,有些不信。

“老仲,这还真不是咱们危言耸听。那黄县令,我以前可就领教过了,当真是要礼都要出明面了。”

胖子听闻,摇头道:“这事,你不信可以问问我们管家,当初那要礼的柬帖送了好几拨,那是一点脸皮都不要了。”

听到这话,董仲面色更沉。

以前,他在董家受尽压迫,自然不会接触到宜阳县令,黄通。

现在听两人一说,这位县令黄通,竟如此不靠谱?

“仲兄,科举放榜都过去三天了,按理说你的首稿早应快马加鞭送到了,可现在却全无音讯。”

张阳附和道:“再者,你那两页首稿,可是一页鸣州诗稿、一页达府诗稿,这对于文士而论,可是价值非凡。此事,不得不防啊!”

才气,才学之气。

它有别于天地元气,有别于文气,却比两者更为难得。

唯有凭借真才实学,写出诗篇名著,方能激发才气。

于天地,才气如天材地宝。

于文士,才气如灵丹妙药。

可强身健体,可提升境界,可铸文宝,炼文心……

才气之于文士,种种妙用,多不胜数。

董仲写出鸣州与达府诗篇,虽说大部分才气,为他这创作者所用。

可两页首稿之中,仍有才气余韵。

才气余韵,虽不能用于提升境界,但仍可用于铸文宝,炼文心,巩固境界等等。

正因这种种妙用,名篇首稿,才会格外珍贵,价值非凡!

“仲兄,之前董家贺喜宴上,双须公不是亲自去为你贺喜?你不妨寻双须公替你引荐,与县令见上一面。”张阳提议道。

胖子说道:“对!首稿下落如何,见了他,一问便知!”

董仲沉默,思虑重重。

与两人分别,董仲离开了北区。

回到董家,董仲略一思索,命仆人找来五叔。

董家在宜阳也算不大不小的豪门,若黄通真如两人所说贪墨。

身为实权派的五叔,定然知晓。

“仲侄儿,您找我什么事?”

来了东院,五叔格外客气。

他能在董家掌实权,全因一身见风使舵的本事。

提名状元郎,赢得赌约,太公约见。

借都尉之手,斩杀董鹏,放逐二房。

种种手段,恩威并施,更让他确信,董仲崛起势不可挡。

此刻见到这位后辈,恭敬得如见长辈。

“五叔,你是长辈,无需如此客气。”

董仲轻笑,同样客气。

有儒尊天书相助,他是九天之龙,终究不会久留宜阳这一浅滩。

他走后,董家一切都会留给三叔董成。

三叔掌权,需要班底。

这位实权派的五叔,便是不错人选。

董仲不介意五叔见风使舵,因为只要自己一日不倒,五叔这一类人便永远不会背叛。

“五叔,我这次寻你来,是想要了解一下宜阳县令,黄通。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你和我细说一二?”

董仲问询。

五叔听闻,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果不然,黄通为人一如张阳、和恒所说,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和恒虽是和家之后,但终究私生子,黄通并未重视。

董家等宜阳豪门望族,则不然。

每一季度,黄通必会送来柬帖,变着法子要礼。

风雨无阻,无一例外。

董仲听完,眉头微皱,疑惑问:“这黄通如此贪婪无度,难道就不怕引起宜阳名门望族不满,参他一本?”

“仲侄儿,你有所不知,这黄通在朝里是有大关系的。以往便曾有铮铮铁骨的文士参他一本,可结果呢?”

五叔顿了顿,低声道:“结果,黄通屁事没有,那位揭发的文士却人间蒸发了,就连那位文士揭发之事,最终也是不了了之。”

“大伙们,都是敢怒不敢言啊!”

五叔感慨道。

说罢,他疑惑问:“仲侄儿,你为何忽然问起黄通?莫非……”

董仲面色铁青,沉声道:“我科举时写下的两页诗篇首稿,现在衙门还没给我送回来。”

这话一出,五叔哪还能不明白。

他叹息一声,劝道:“侄儿,我知道你年少气盛,但听五叔一句劝,黄通这人惹不得!你的两页首稿,权当破财消灾了!”

“多谢五叔提醒,这事我自有分寸。”

董仲说道,五叔见状不再多言,告辞离开。

五叔此人,见风使舵,能屈能伸。

这本就是他所求之道,面对权贵,他即便退让,也不会影响文念,不会文心动摇。

可董仲不同,他拥有儒尊天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