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 义务教育(2 / 3)

加入书签

一条发展的康庄大道在子楚脑海中初步构成。

“义务教育就是最终形态了吗?在义务教育之上,是否还会有更优秀的模式?”子楚连忙又问问。

吴驹长出一口气,摇了摇头:“这个问题我不知道,但有个叫鲁迅的人说,这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如果路还有新的终点,那我们至少要先到义务教育这个起跑线。”

子楚点点头,表示赞同。

“但如此说来,有这么好的制度,寡人却无法任用?”子楚皱着眉头说。

闻言,吴驹笑了笑:“不就是打破这知识封锁,让百姓也能读得起书嘛。”

“不就?”子楚听到这两个字,忍不住摇摇头:“谈何容易?”

吴驹拿起那个本子,翻了翻,听着哗啦啦的翻阅纸张的声音,他说道:“大王只要有这个心,我就能办到,纸张这东西,不就是能让百姓读得起书的突破口吗?”

子楚眼睛一眯。

有道理啊!

纸张这东西的便利有目共睹,一但大规模推广,竹简、丝帛都会成为过去式,而纸张价格便宜,容易书写,这意味着书籍将会被大量誊抄,书籍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并且流入民间,这不就是将知识开放给大众的最好方法吗?

“在你看来,若放任这天下自然发展,多少年可以使用科举制?”子楚问。

“五百年。”吴驹答。

“若推广纸张,使百姓获得知识呢?”

“最快,五年便可遍及天下,若只考虑秦国,三年也可。”吴驹答。

子楚点点头,不由得再度陷入思考。

“只有纸张……只怕不够吧。”子楚问。

“臣既然说出来,那当然就是有十足的信息,我手上不止纸张这一个大杀器。”吴驹微笑。

光有纸张当然是不够的,但如果……再加上印刷术呢?

“看来你对这科举制真的是很有把握了。”子楚说。

“若使用科举制,不出十年,朝廷人才济济,天下寒士俱欢颜,若再进一步,使用义务教育,不出十年,天下人人识字,朗朗读书声响彻神州大陆。”吴驹说。

“真是一副让人心驰神往的景象啊!”

子楚慨叹。

他扶着凭几站起来,来到殿门口,负手看着殿外的宫闱和宫殿起伏。

“你真的很自信能做到那样吗?”

“谦虚点的说,事在人为,不谦虚的说,一定能。”

“臣有信心和把握做这个商鞅,就看大王愿不愿意做一回秦孝公了!”吴驹说。

“商鞅变法……”子楚目光灼灼。

商鞅变法,商鞅和秦孝公缺一不可,如果当年不是秦孝公始终如一的支持商鞅,极大程度的放权给商鞅,最终变法的效果绝对不会这么好。

同样,在变法这件事情上,吴驹和子楚不齐心协力,不破釜沉舟,是办不成这件事的。

“《易经》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秦国因变法而图强,既然有了这么好的想法,那寡人就肯定要搞!”子楚说。

“大王圣明!”吴驹立马起身拱手。

子楚现在踌躇满志,恨不得直接把这本奏章摔到朝会上,让那些朝臣照着办,但他知道并不能这么做,天时地利人和,现在还没一个到位的。

他转头问:“计划是什么?”

计划?

吴驹摸了摸鼻子。

他有个屁的计划。

前世他可没研究过这些,现在想搞那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不过大体的步骤已经确定下来了。

先打破知识禁锢,后实行科举制,最后抛弃科举制实行义务教育。

“先等纸张正式发售吧,在此期间,大王也可以多思考思考个中细节。”吴驹将奏章拿给子楚。

子楚点点头:“没问题,正好,寡人一时半会也不能拿定主意,三思而后行总是没错的,嗯……尤其是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虽然更彻底,但它的好处也明显啊。”吴驹又说:“除了我刚才说的消灭世家贵族和输送多元化人才这两点,还有一个好处。”

“什么好处?”子楚问。

吴驹清了清嗓子,说道:“大王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整个秦国的孩子都能读得起书,都有光明的前程,而这一切都是大王给予的,那他们会不会感激大王?”

子楚眼睛一亮。

“并且你看,我举例的那些课程里还有思想品德,从小就教导孩子们忠君爱国,什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什么的,那长此以往,还会有人犯法作乱,还会有人造反吗?说完全没有不太可能,但数量上肯定是要大大降低的吧?”吴驹说道。

子楚咽了口口水,显然对此很心动。

吴驹这番话有点类似于儒家的以礼治国了,不过他相比起儒家有一点好,那就是不说空话,他所说的这些情况都是实实在在的有可能出现的。

“科举制已经决定了,不过这义务教育……”吴驹正想说话,却被子楚打断了。

子楚终究还是没有被吴驹忽悠瘸,或者说钱包的厚度让他保持了清醒和克制。

“在全国盖上学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