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章 大棚(2 / 3)
弄回去,又在外人前丢了脸,不可能不清楚。幸好因为放假,人姑娘在家呢,于是村长就没问一句,自己把人姑娘喊来,当着大伙儿的面问了。
这才知道,其实姑娘已经申请了贫困补贴和助学贷款,但她爸不同意,还是老思想,觉得背上贷款不好,都不是什么正经人会背的贷款,怕说出去姑娘名声不好。之前老师家访的时候,他还想着让老师找找有没有那种一对一帮扶政策。
他们家不符合要求啊,虽然穷,但没到那个地步。一对一帮扶都是私人的,名额有限,自然是给更困难的人家。
姑娘被她爸这么一折腾差点气哭了,但到底是她爸只能给人带回去,关起门来说话。
村民感慨:“好在他那姑娘不像他,是个好的。”
唐秋听了也觉得幸好那姑娘是个明理的,否则书读得越多不是危害越大么,这就跟高智商犯罪似地,当然比喻夸张了,反正就那么一回事。
这些个事,唐秋跟村里其实不太熟,听一听就过去了。
这些个村民其实没啥大毛病,就个别有些碎嘴、有些喜欢占便宜,总的来说还是好的。这不之前听说建大棚,还以为是传统的大棚,但这会儿见着工人都搭起来了,才发现竟然是玻璃大棚,听说还是钢化玻璃。
“这么个东西,几十万?”
村民都倒抽一口凉气,有那种地好手干脆说:“凤林他外孙啊,你这、这么个东西,地里的稻米卖得再贵,也卖不出几十万啊?!这不是霍霍么!听我说,就传统的大棚就行。”
“就是就是。你别看最近暴雨又多又大,但也要不了多久就会好的。这实在不划算啊。”
这些真心关系自己的,唐秋也嘴甜,叔叔伯伯喊着,解释说是搞科研,做试验用的,跟一般的大棚还不一样,就是研究恶劣天气这么种地的。
当然这也是莫朝夕跟他说的。
其实唐秋也觉得砸这么多钱进去不划算,但莫朝夕说这试验田,有点类似在城市里的城市农场,要是跟一般大棚似地,就没特色了。
莫朝夕说:“我们也不是真的搞农业,做的是高端农业,卖的是种植体验。”要是真的做农业,那还不如直接让村民种地,他收购呢。
高端的农业,国内还没有特别成熟的,就算是有也是主打亲子体验的比较多,不像其他国家像瑞典、新加坡那边就有专门的有机餐厅,整个餐厅就在田里。来用餐的,亲自下地采摘,然后自己烹饪或是让厨师烹饪,一顿就好几千块钱。
据说还有承包整个农场的,肉类还可以选择现杀。有点像去西北那边吃烤全羊,给现杀一只。
这么高端的唐秋正没接触过,就在新闻里看过,自然是莫朝夕说什么就是什么。至于补光灯之类的,就怕这暴雨天气持续久了,庄稼没太阳长的不好,先有备无患。就算恶劣天气,也能吃上蔬菜,不影响庄稼生长!
村里人可不知道什么高端农业、什么体验种植,这种有机餐厅更是听都没听过,于是村里就开始传姚凤林家外孙是个傻子,花几十万搞个玻璃的大棚。这钱实在烧得慌,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赚回来。
村里人怎么说,唐秋也不在意,没放在心上,只和莫朝夕一起研究,盯着工人将所有的大棚给建设起来。
这钢化玻璃大棚比一般的大棚建设难度高多了,加上暴雨影响工期进度,等好不容易搞完都半个多月过去了,这还是地面积没那么大,加上工人连日赶工的。
外公到地里看看建好的,暴雨打在玻璃上,一点都不影响秧苗,看着其他村民时不时要来看顾,自家一点事都没有,实在是太好了。
唐秋还给外公手机上安装了个APP,能远程监控田里的情况,没啥大事,连人都不用来地里,可以说是非常高科技了。
“这暴雨就算再下一个月,也不怕了。”
偏偏这话说完没过一天,第二日,就放晴了!
骄阳似火!
村里人每每路过他们家的钢化玻璃大棚都要说上几句:“姚凤林家的外孙真的是傻的,这玻璃罩子,稻子迟早给闷死咯!“
浩瀚的宇宙中,一片星系的生灭,也不过是刹那的斑驳流光。仰望星空,总有种结局已注定的伤感,千百年后你我在哪里?家国,文明火光,地球,都不过是深空中的一粒尘埃。星空一瞬,人间千年。虫鸣一世不过秋,你我一样在争渡。深空尽头到底有什么?
列车远去,在与铁轨的震动声中带起大片枯黄的落叶,也带起秋的萧瑟。
王煊注视,直至列车渐消失,他才收回目光,又送走了几位同学。
自此一别,将天各一方,不知道多少年后才能再相见,甚至有些人再无重逢期。
周围,有人还在缓慢地挥手,久久未曾放下,也有人沉默着,颇为伤感。
大学四年,一起走过,积淀下的情谊总有些难以割舍。
落日余晖斜照飘落的黄叶,光影斑驳,交织出几许岁月流逝之感。
阵阵犹如梵唱一般的海浪波动声在他身边响起,强烈的光芒开始迅速的升腾,巨大的金色光影映衬在他背后。唐三瞬间目光如电,向空中凝望。
顿时,”轰”的一声巨响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