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献帝(3 / 4)
的宦官,本就不识字,《尚书》在他们听来,就是天书。不要说整篇,便是一句话、一个字都听不懂!只听了几句,宦官便似被催眠了一般,上下眼皮打起架来……杨修何等学问和机敏,当然懂!
《尚书》大诰篇,说理透彻,表达了周公旦一腔赤诚。《大诰》作为古文献经典,似杨修这种机敏志士,均可倒背如流。
杨修早就给刘协讲过“大诰”篇,今日,皇帝刘协为了骗过监视的宦官,假说要学习《五子之歌》,诵读的却是《大诰》,必有深意!
杨修不动声色,听刘协继续诵读。刘协继续诵读:“洪惟我幼……嗣无疆大历服。弗造哲,迪民康,矧曰其有能格知天命!”
咦!杨修双眸一闪!心念急转!皇帝刘协背错了!本该是,“洪惟我幼冲人”,陛下竟然漏掉两个字!
刘协背诵大诰篇,虽算不上倒背如流,却也是滚瓜烂熟,绝不可能背错,他是有意为之!这一篇目,本意是说,周公旦遍告诸侯和众臣卿,上天给我们国家降下灾祸,灾祸还在蔓延。现在我(周公旦)代替年幼的侄子(成王)执掌我们永恒的权柄,但我却没有遇到明智的人,可以引领百姓,过上福泰安康的幸福生活,更不用说(遇到)了解天命的人了。
皇帝刘协故意漏掉两个字,基本意思并没有改变,只是其中一句的含义,稍稍发生了变化。意思变成“我这个年幼的人做了皇帝”,却没遇到明智的人来辅佐……
皇帝,在求救!皇帝希望有人能救他于水火,救他从这偌大的未央宫、长安城里脱身。
不止一次,刘协向杨修流露过这样的想法,杨修因此将皇帝的暗示转达给父亲杨彪,由杨彪暗中联络忠心正直的臣属。
以前,刘协更多的是抱怨,抱怨待在这个大大囚牢。而今天,皇帝刘协直接表达了要挣脱牢笼的愿望!这正合杨修的心意。
有心将父亲等人的谋划告知皇帝,无奈那打着瞌睡的宦官,始终不离左右。
杨修只能借助为皇帝解读大诰,用一些晦涩难懂的词,将自己父亲杨彪正在联络忠心之士转达过去,誓要挽救皇帝陛下,挽救大汉朝廷。
刘协听罢,激动万分,目光中,满是期盼。
“陛下,今日解读《尚书》就到此为止吧。臣还有一事提醒陛下,《礼记月令》有云,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秋于西郊。”杨修笑着暗示说道。
刘协岂能不懂其中含义!这就是约定的日期啊!刘协泪水充盈双眼,伸手指杨修,又指指墙壁。麒麟阁墙壁上,原来挂的功臣像早已不知所踪。
怕被监视的宦官听到,刘协只能用手势代言,向杨修承诺:徳祖救我,有朝一日,徳祖画像,将高悬麒麟阁!君臣四目相对,无语凝噎。不过他不知道的是,最后杨修没有进他汉家的麒麟阁,到是进了晋朝的凌霄阁,呵呵。
强忍万般的激动,刘协道:“今日听徳祖讲读,茅塞顿开,朕要赏徳祖!”说罢,解下自己的腰带。杨修跪地,双手奉接。
刘协递过腰带,用力按了按杨修的手,一切尽在不言中,好一副君臣和谐的画面。
可惜若干年后,杨修画像不是挂在献帝的麒麟阁而是袁熙的凌霄阁,可见杨修等世家大族子弟,对于大汉朝也不见得多么忠诚吗,只是背叛的筹码不够对吗。
浩瀚的宇宙中,一片星系的生灭,也不过是刹那的斑驳流光。仰望星空,总有种结局已注定的伤感,千百年后你我在哪里?家国,文明火光,地球,都不过是深空中的一粒尘埃。星空一瞬,人间千年。虫鸣一世不过秋,你我一样在争渡。深空尽头到底有什么?
列车远去,在与铁轨的震动声中带起大片枯黄的落叶,也带起秋的萧瑟。
王煊注视,直至列车渐消失,他才收回目光,又送走了几位同学。
自此一别,将天各一方,不知道多少年后才能再相见,甚至有些人再无重逢期。
周围,有人还在缓慢地挥手,久久未曾放下,也有人沉默着,颇为伤感。
大学四年,一起走过,积淀下的情谊总有些难以割舍。
落日余晖斜照飘落的黄叶,光影斑驳,交织出几许岁月流逝之感。
阵阵犹如梵唱一般的海浪波动声在他身边响起,强烈的光芒开始迅速的升腾,巨大的金色光影映衬在他背后。唐三瞬间目光如电,向空中凝望。
顿时,”轰”的一声巨响从天堂花上爆发而出,巨大的金色光柱冲天而起,直冲云霄。
不远处的天狐大妖皇只觉得一股惊天意志爆发,整个地狱花园都剧烈的颤抖起来,花朵开始迅速的枯萎,所有的气运,似乎都在朝着那道金色的光柱凝聚而去。
他脸色大变的同时也是不敢怠慢,摇身一晃,已经现出原形,化为一只身长超过百米的九尾天狐,每一根护卫更是都有着超过三百米的长度,九尾横空,遮天蔽日。散发出大量的气运注入地狱花园之中,稳定着位面。
地狱花园绝不能破碎,否则的话,对于天狐族来说就是毁灭性的灾难。
祖庭,天狐圣山。
原本已经收敛的金光骤然再次强烈起来,不仅如此,天狐圣山本体还散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