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县城赚到第一桶金(1 / 3)
骑着三轮车走在山道上。
刚下过雨的地面还未干透。
不到两米宽的路面,全是泥泞。
坑坑洼洼的,压到一个水坑,泥水飞溅。
江成赶时间,直接把油门踩到底,完全不惧颠簸。
反正路上没有车辆,行人也不多,偶有几辆二八大杠也能并行通过。
不到半个小时,就来到了流云镇。
江成却是不做停留,扭转车头,直奔新安县驶去。
纸钱什么的。
江大山那边等着急用。
而江成又想跑县城赚差价,所以,江成现在是分秒必争。
伴随着马达的轰鸣声,三轮车风驰电掣。
赶在正午之前。
江成总算进了新安县城。
眼前。
宽敞的柏油马路四通八达。
街道上人来人往,自行车随处可见。
火柴盒子般的小轿车和蓝白相间的公共汽车穿行其间。
路旁的小摊小贩大声叫卖着。
把小县城装点的热闹非凡。
江成循着记忆中的路线一路飞驰。
很快就出了主干道,拐进一条巷子,驶进一片穹顶结构的铁瓦棚子内。
这里是新安县的贸易中心。
那年头也叫专业市场,是农贸市场的前身。
除了零售,市场后边的瓦房内都是批发拿货的地方。
只是这些批发店几乎都是国企专销,卖货的营业员都是铁饭碗,别说服务态度,你想拿货,除了必要的证件材料,还得说好话看脸色。
后来,外资涌入,乡镇企业和民族工业遍地开花,体制落后的国企纷纷破产,面临改制和转型,这些专销店也才退出市场。
目光扫过琳琅满目的日用百货,针棉服饰。
江成一掠而过,三轮车停在瓦房一侧的民房前。
下了三轮车。
江成略微打量,就走进小巷子角落那间最大的红砖房。
里边阴暗干燥,飘荡着桐油和木屑混杂的气味,十分刺鼻。
几个戴着棉布口罩的工人正在压制纸钱。
粗糙泥黄的纸浆经过切割,再放到巨大的打磨机下边咔哒一声,就成了带有铜钱印记的钱纸。
而后按十斤一沓分包,就可以拿去销售了。
江成走过加工区,直接进了一侧的房间,就见一个中年地中海坐在木桌前,正在听收录机。
里边播放的是陈慧娴的新歌,千千阙歌。
“胡老板。”
江成进屋,立时满脸堆笑,亲切的打了个招呼。
地中海扭过头看了江成一眼,不由得皱起眉头。
“小伙子,你认得我?”
“嗐,这一块谁不知道你钱纸大王胡老板的名号。”
江成笑着走过去,就在地中海对面拉出凳子坐了下来。
跟在自己家似的,完全不把自己当陌生人。
前世。
江成在新安这边闯荡了好几年,整个专业市场就没有他不熟的人。
“嘶,我这,一时还真想不起来,那你找我干啥。”
胡老板摸了摸地中海,被江成一顿夸,不自觉的露出笑意。
“当然是拿货来了。”
江成轻笑一声,就从胡老板跟前拿过单据,趴在桌上写了起来。
江大山开出的那些物品,江成早就记在脑海里。
不过,江成多加了一样长明灯。
是他打算自己点给江老太爷的。
江成写完,就将单据递给胡老板。
“这,你有证件吗?”
胡老板接过单据,上边的东西他这都有,可想拿货得有证件才行。
那年头,民俗祭祀用品管控的还比较严。
没有证件,可就属于投机倒把了。
被抓住,不单个人,就连经销商也要受到连带责任。
而基本证件,就有三大件。
个体工商营业执照,个体工商业者市场经营证和个体经营税务登记证,且都得加盖相关部门的查验铁章才行。
“嗐,胡老板真是贵人多忘事,我是张记百货商店的店员,来你这拿过几趟货了,不过进门的少,都是我们张老板跟你碰面。”
江成说的一脸淡定。
张记百货商店就是他前世老丈人开的店子,现在,只能借用下名号了,反正这年代也没手机,又不能现场验证。
“哦,是张记百货啊,那行。”
胡老板拿着单据走到门口,冲外边忙碌的工人喊道:
“小阳,按单子把这位同志的货装一下。”
胡老板安排完。
就回到桌前,拿出搪瓷杯给江成倒了杯凉白开。
只要拿货的有来路,他就不管了。
反正这几年管控的也是越来越松。
“谢谢胡老板。”
江成赶了个把小时的路,正口干舌燥,拿起搪瓷杯一饮而尽,而后站起身,冲胡老板伸出手,笑道:
“胡老板,我去门口帮忙,就不打扰你听歌了。”
“这小同志还挺客气,也行,那你去吧,把钱算给小阳就行。”
胡老板跟江成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