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战斗(1 / 2)

加入书签

有现成的道路可以走,谁也不愿意拿自家的武士,硬往城墙上面磕。

既然决定了要南侵。

那么,突厥人自然要走朔方,延州一线。

入鄜州,坊州,直逼近畿,侵入长安。

贞观二年六月。

牙帐之中议定之后,大军迅速开拔。

渡黄河,直扑朔方之地。

四月之际。

契丹人酋长大贺摩会直入长安,投降大唐。

颉利可汗无力追缉。

曾派遣使者入长安,言说要用不再庇护梁师都这一条件,交换大贺摩会。

此事虽然被当今唐皇李世民拒绝。

可消息传到朔方之后,还是将梁师都君臣,吓出了一身的冷汗。

生怕大唐看出突厥人的虚弱,直接挥师北上,将“大梁”直接覆灭。

尽管不知道为什么,突厥人出尔反尔,再次南下。

可这一消息,还是让梁师都欣喜若狂。

因为,自从之前的消息,传到朔方之后,夏州都督长史刘旻、司马刘兰成就蠢蠢欲动。

右卫大将军柴绍也是环伺在右,引得朔方城中人心浮动,连属下的亲眷都神色不对。

害的梁师都生怕半夜睡着,会被人割去人头。

如今,突厥人这一南下,朔方一地的人心,再无任何浮动。

这让梁师都,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突厥人六月开拔。

月中

,便已到达朔方。

随后,军中的探子,立刻四散。

以大隋皇帝杨政道的身份,传檄四方,招降纳叛。

也明晃晃的打出了玉玺重现,天命归隋的旗号。

随后,大军并不停留。

在裹挟了梁师都手中,所有的大军之后,继续南下。

七月初。

三十万大军,便以到达延州总管府。

而此处,便是梁师都的“梁国”境内,最后一座大城。

出了延安,便是鄜州。

便是大唐的国土。

突厥人侵略如火。

但是早就得到了突厥南下消息的大唐,自然不甘示弱。

从突厥人还没有正式南下的时候,长安城中的大军,便已经开拔。

夏州都督长史刘旻、司马刘兰成,自然不用多说。

他们率领本地的兵马,早就对梁师都进内的农田耕地,展开了破坏,以削弱之后突厥人的后勤补给。

右卫大将军柴绍、殿中少监薛万均也已在庆州华池驻扎。

右武卫大将军史大奈,奉命也早已抵达了鄜州。

而大唐皇帝李世民,同样也是亲率大军,驻守坊州仁智宫,布好口袋,以待接下来的大战。

仁智宫,乃是太上皇李渊,建造的行宫。

大唐建立之初,国家并不稳定。

其内,有徐圆朗、刘黑闼等义军割据一方。

直到现在,依旧

有梁师都,还未消灭。

其外,突厥人更是年年入侵。

而这些势力,彼此之间勾结,更是让整个大唐都动荡不安。

最严重的的,就是梁师都勾结突厥人,截断山东(崤山以东)商道,导致长安盐价大涨,让关中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

如此种种,严重的威胁着长安的安全。

因此,太上皇李渊,便亲自带兵巡防驻守。

并在近畿附近的咽喉要道之上,兴建了离宫。

将避暑和军事要塞的作用,结合在了一起。

终南山上的太极宫,乃是防备敌人通过武关道,侵入长安。

而坊州的仁智宫,便是为了遏制突厥人从此地南下。

仁智宫坐落于玉华山上。

此山山势雄奇。

驻守其上,不但能够避暑纳凉,观苍山,看云海。

在此地部署军吏,更是能够把守军事要道,遏制来犯之地。

居中,可以遏制子午岭,占据这制高点。

向东,能据守经由鄜州,南下坊州的南北大道,阻挡敌人侵入近畿。

向西,又能应援泾州,庆州方向,与驻扎在华池的柴绍,薛万钧相呼应。

将谋划突厥人的口袋,扎的水泄不通。

决然不会,再让他们,侵入长安附近。

七月中。

突厥人终于走出了梁师都的地盘。

鄜州一带,地势并不如

幽州一马平川。

虽然省去攻打雄关的损耗。

但是破碎的地形,并不能容纳三十万大军的转进和战斗。

因此,自出了延安之后,突厥人便分成了数路大军,在各个酋长,可汗,首领,特勤的率领之下,开始了对中原大地的劫掠和破坏。

虽然大唐早就得到了突厥人要南下的消息。

也预判了战场的所在。

因此,早早的便开始移民。将乡野之中的百姓,安置在了县城当中。

可人能走,粮食财物却并不能全都带走。

放手劫掠的突厥人,很快就抢了个盆满钵满。

不过此事,也早就在大唐君臣的预料之中。

劫掠回归的突厥小队,很快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