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太古里(1 / 2)
就在唐成想要离开成都又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一则征兵告示,就像遇到了千年难得的好机会,马上给家里的大哥蒋允德打了一个电话,叫他赶紧去武装部给自己报名,这个提议得到了全家人的一致认可。
就这样,在唐成十八岁生日的第二天顺利去到了南方的一个海岛服役,在那里做了三年义务兵。
三年时间转眼就过去了,退伍回到老家的唐成刚刚二十一岁,他的奶奶程琳动用所有关系为他在县城交通局找到了一份协警工作,人家还一再承诺只要好好干,转正还是很有希望的,唐成却拒绝了。
父亲蒋再能要他跟着一起做古玩修复技术,他也拒绝了,不过,这倒是给了他一个提示。
早在上个世纪末,中国大地就兴起了一轮收藏热潮,近年来愈演愈烈。中央与地方的各家电视台纷纷开设了收藏鉴宝一类的栏目,不少人文类的论坛节目也邀请古玩收藏界的专家登台开讲。这些原本对专业知识与素养有相当的要求,只在一定范围的圈内话题,却取得了很不错的收视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众眼球。
这一轮热潮的背景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经济增长带来了大量的财富积累,从国家到许多个人已经具备了相当可观的消费能力。在这种背景下,投资需求和精神需求消费增长,收藏市场逐渐升温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媒体虽能引导流行,但归根结底,还是跟着流行走的。
能吸引各大媒体跟风关注的收藏热,之所以会博取大众眼球还有另一个心理层面的原因,那就是与那些或真或假的财富故事有关。几十年前还不起眼的坛坛罐罐,一旦被慧眼发现为某朝古董,立时身价万倍:张三家喂猫的碟子竟然卖了好几十万,李四在地摊上用五斤猪肉换来的破画一转手居然换了一栋别墅等等。
这些故事很多人都爱听,包括不少本来没有经济实力或专业知识也想涉足这一行的普通老百姓,因为它能给予人们一种带入式的意yin满足感:听上去很离奇很过瘾,但似乎并不遥远,说不定就有可能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如今在变化节奏快,压力大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更需要这种心理上的宣泄。
唐成再次离开家到了成都。这一次他没有去春熙路商业街卖碟,也没有再去找什么杨军合租,而是直接去了太古里古玩市场,中国最有名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古玩集散市场。
唐成当然没本钱自己当老板,而是凭着家传江湖册门的功夫,很容易就找了一份帮人看摊打理铺面的工作,也算是做正经营生了。
这里的眼界之开阔,见闻之广博,在乡下的红土地做梦也想不到,对唐成而言是极好的历练。
唐成这一选择,算是站在了时代潮流的前沿,更重要是“专业对口”。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父亲时,蒋再能却在电话里告诉他:凭你现在的知识面,想在古玩市场上展露手脚,还必须加以历练。
唐成想想父亲说的也对,一个仅仅有高中学历在部队服役三年的乡下孩子,尽管了解各种江湖门道,能让自己尽量不吃亏,但他毕竟没有专业的技能和这方面知识的熏染,又能真正做些什么呢?江湖术不仅有“尖”还要有“里”,必须有所擅长才能发挥能量。
唐成真正所擅长的就是江湖八大门中的“风门”和“册门”,他当然会选择与册门有关的古玩收藏,至于地理堪舆,他认为从时代意义上来讲,那是早已没落的昨日夕阳了。就像进局子,假如一定要被带进去的话,那么最好也是被警花带走,至少还能赏心悦目。
唐成是在太古里旧货市场认识赵瑛的,但一开始并不知道他的身份。直到半年后唐成背着包混进四川大学去“深造”,才知道那位在太古里打过交道,很有学者风度的长者,就是姐夫康慨的导师赵瑛教授。
唐成已经年满二十一岁了,在他第二次来成都打拼的时候,终于明白了三年前离家出走那次父亲所说的话:“只在江湖上飘,零敲碎打日积月累,也能掌握独门真功夫。但是大学毕竟是正规学府,那里有最好的知识积淀,古往今来的各种学问已经整理好精华和线索就等你去挑选,别的地方可没这种环境,就看你怎么去利用了。”
于是,他选择了混进川大考古文博学院“进修”。
在太古里市场低头寻找国宝,这是很多“国际友人”如今来到成都特意要做的事情。
太古里旧货市场位于成都市中心地带,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就是一些玩家、走私者和文物贩子进行半非法文物交易的地下市场。
那时的交易都在凌晨进行,买主和卖主趁着黎明前的黑暗掩护,纷纷从附近的胡同里鬼鬼祟祟的钻出来,推着自行车、蹬着三轮、打着小手电,在街道两旁的空地上,掏出“旧货”摆地摊,在天大亮前快速散去。
这个市场是自发形成的,江湖人等各显神通,与城管、工商、文物稽查等部门打了十几年的游击,在民间被称为“鬼市”。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借经济发展的东风,境内外“艺术品”收藏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大。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现代首家正式的艺术品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并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