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二章 许晨阳的加入(二合一)(1 / 3)

加入书签

,北京大学教授,北大碳基芯片团队负责人。

至于这次的中国论坛,以郭鑫教授的资历和能力,自然会收到邀请,倒是让对方作专题报告这点也是他看名单的时候才发现的。

难道是来找自己算账的?

正在陈灏猜测的时候,郭鑫教授开口了。

“陈校长,现在方便聊聊吗?”其他人也就算了,但任弘这家伙含着笑一直望着他,让他有些恼火。

「要是当初我答应得早,说不定今早站在台上的那个人就是我而不是你任弘了。」

心里暗暗吐槽了一声,国内芯片研究机构里,中科大的任弘的确不错,但他们北大的碳基芯片团队才是国内第一。

一想到刚刚的报告会上,看着任弘大出风头,郭鑫心里更酸了。

“行,那我们就到会议中心旁边的沙滩上聊吧?”陈灏想了想回道。

鹭岛国际会议中心靠着海边,走过一条马路就是沙滩,名字也很直接,就叫会展中心沙滩。

“任教授、布罗德教授、米勒教授,那我先失陪一下,待会论坛见。”

和任弘、布罗德几人告别后,陈灏与郭鑫两人酒店的专车来到会展中心沙滩边上。

车子停好后,两人走出来。

之所以选择在沙滩上聊而不是在会议室,是因为聊天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比如在会议室里聊天人会比较拘谨一点,在户外的话更容易拉近距离。

海边的风很大,所幸陈灏早上出门的时候特意打了发蜡发胶,即便是海风肆意吹来,也影响不到他帅气的发型。

倒是郭鑫教授……头顶上本就稀疏的头发,在海风面前完全没有抵抗,已经被吹得没有形状可言。

“鹭岛的海风,果然厉害。”郭鑫注意到陈灏的目光,嘴角扯了一下,讪笑地说道。

“现在还好,台风季的时候那才叫厉害。”陈灏想起前几年的莫兰蒂台风,虽然他不在国内,但当时那叫一个惨烈,朋友圈都炸了。

“郭教授,是有什么事情吗?”陈灏装糊涂地问道。

郭鑫教授找自己能有什么事情?总不能是要加入光华大学吧?

那自然是不可能。

能够吸引对方的,也只有光芯研究中心了。

答案已经很清晰了。

“是这样的,咳咳。”郭鑫脸色微红,难以启齿地问道,“不知道贵校的光芯研究中心还缺不缺人?”

毕竟当初对方邀请自己加入,而且学校的书记也是极力希望他过去支援。

结果自己太自大,既得罪了光华大学,还让书记不快。

想想当初的决定,郭鑫真觉得自己简直是一头猪。

愚不可及!

“光芯研究中心吗?”

陈灏念了一下,颇有些惋惜地说道:

……

……

北大元培通识课程体系

1、从开办以来并没建立起来。这也是开办之初并未设想、而至今没有实现、从而影响这一实验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实验的目的是建立一套类似于美国一流文理学院的通识教育体系,但开办了十几年,这个目的并未达到。你在网上可以搜到关于北京大学元培通识教育的许多评论文章,褒贬不一。但一句话,这个实验并不成功。

2、北大元培学院是通识教育为主的,但目前它的培养模式并非自己开设通识教育课程,而是采用的拼盘式通识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否好有待讨论,但是目前国内的教育环境,很难开设独立的通识教育课程,这也许就是楼上所说的“实验失败”吧。

所谓的拼盘式通识教育,是说元培学院的学生可以选修北大校内所有的专业课程,因此元培自己不开设通识教育课,但学生们通过自由组合不同院系的专业课,达到通识教育的结果。在大二时会分专业,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北大内任意专业作为主修方向(当然还保留转方向和修习其他专业课程的权利),也可以选择元培的特色专业:例如ppe(政治、经济与哲学),外国语与外国历史,古生物学、整合科学等,顾名思义,这些专业就是将各个院系的相关课程拼盘起来,作为你的必修课。

本世纪启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面旗帜,元培学院探索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有13个年头,是国内最早一批试水通识教育的院校。而“元培”在这场人才试验中遭遇的意外、挫败、尴尬甚至争议,都充分折射通识之难和通识之痛。

北大元培是国内通识教育改革中最早的、也是较为成熟的模式,现在通识教育在各个高校铺开,但目前的结果都不是特别好——不过至少迈出了一步。

3、根据元培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新生入学后,理论上可以选全校开设的任何一门课程,想听什么就听什么,课程学习计划全由自己制定;从大二开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学习方向,理论上也不受限制。

“精神上的自由,学术上的自由,学习上的自由。”几乎所有学生在进入元培后,第一感受都是“自由”,但紧接着,多数人就会开始“迷茫”。

一名2004年入学的学生就曾在网上发表过一篇文章,抱怨元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