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5章 我的地盘(1 / 3)
留着张成夫妇与一众女子看守镇虏墩,李大眼几人,骑马外出。
刘宗敏与刘元芳二人马上,各自放了两块石碑,石碑用红漆写字:“冠虏堡”。
越过南北方向的红水河,一行人骑马来到胡杨林带,越过胡杨林带,前面就是碱滩草地。
李大眼吩咐刘元芳,将一块界碑插在那口泉眼西侧,泉眼叫鸳鸯泉,不知鸳鸯寨堡得名,是不是因他之故。
界碑插下,由此向东,大半个碱滩草地,包括甘甜的鸳鸯泉,都归冠虏堡所有。
没人有意见,再西边就是侄儿李过的接番墩,叔侄二人,连成一线,再西边,就是嘉峪关所城治下,西南方向,则是苑监马场。
南面,众人来到艾家庄,李大眼是艾家庄人,当然知道边界所在,直接让再插一个界碑在此。
东面,是鸳鸯寨堡五个烟墩之一,唤作‘东古城墩’的烟墩,这里土地肥沃,没有西边的沙石夹杂其中。
李大眼几人很是可惜,看着大片大片的肥沃土地,由于没人耕种,长满了野草。
几人下马,步行来到最东,几乎紧挨着东古城墩墩墙,才插下界碑,没人在意东古城墩甲长发现后的态度。
李大眼奉命军屯,乃是红水乡堡第一要务,从上到下,各给方便,小小东古城墩甲长,有意见憋着。
只剩下北面,几人路上商量过,哪里有大片古城林场,是附近几个墩堡木料使用之地,李大眼觉得,这个林场与他有缘。
因为众人发迹之地,正是这里,于是众人一致认为,这个古城林场,应该划到冠虏堡辖下。
其实,李大眼心中已经有未来规划,在规划中,古城林场与西边的碱滩草地,占了很重要的一环。
碱滩草地可以放牧羊群,未来给军屯居民,士兵提供肉食,也给套养鸡鸭鹅等。
古城林场,枯枝败叶可以取暖所用,长成的林木,用作以后军屯建筑的木料。
在规划中,南面,沿红水河两岸,用水车引水,再开凿横渠,灌溉使用,可得数百亩良田。
东面本就湿润,只需清理掉野草小树,就能重获上田,估算一下,也能得良田数百亩。
两下相加,足足几千亩屯田,按照这时候的产出,每亩都以中田计,可产粟米一石多。
三千亩屯田,一季收货粟米三千五百石,再加上其他杂粮产出,可有五千石产出。
明朝一石,约为后世一百二十斤,五千石粮食,去除税赋,配合肉食,蔬菜,李大眼估算一下,可养壮男五百,妇孺老者二千。
如此人口户丁,可赶上半个红水乡堡了,李大眼想到此处,顿时心潮澎湃。
身逢乱世,土地,粮食,人口,就是安身立命的三大要素。
众人一路向北,战马扬起尘沙,今日天气晴朗,不再寒冷,策马急行,苍茫之下,很是让人心胸壮阔。
路上,众人吃些干粮补充体力,终于再次来到古城林场,战马拴在一旁,几人步行进入林场。
看到沿途路上的生活痕迹,李大眼心中大定,看来那些从陕北流亡的灾民,果真听了自己的话,没有去关外,留在了古城林场。
如此一来,三大要素中的人口,就有了。
走进树林,这些林场的数目都是北方常见的松树,桦木,底下夹杂着一些灌木。
秋冬季节,树叶落下,在地面积累了厚厚一层,几人缓步而行,沿着生活痕迹,向内里走去。
果然,没过多久,李大眼就看见,前面林中,胡乱搭建着众多的棚屋。
棚屋两侧挨着树木,上面用松树枝盖住当做房顶,四周墙壁,用灌木条编织而成。
内里灾民,此时正逢晌午,都在做饭,恰巧古城林场附近,就有一条红水河分叉溪流,倒也不曾缺水。
走进一看,灾民锅内,有的用松针熬汤,绿油油的漂浮着几片树皮,中间偶尔翻腾起松子。
锅内能有松子的还算好的,其他大多数人家锅内,只有松针熬汤,伴着野草树皮。
灾民们看着几人前来,没人在意,只是目光呆滞的看着,神情麻木的很。
全都是面黄肌瘦,身如骷髅,眼窝深陷,逢头垢面。
红娘子看到这些,忍不住心有戚戚然,如果她没有碰到李大眼,如今不是被瓦剌鞑虏折磨致死,就是如这般模样。
她双手紧紧抱着李大眼胳膊,把脸埋在怀里,恨不得永远不放开。
李大眼长叹一声,唤来一个半大孩子,递给他一块面饼,半大孩子接过,掰成一大一小,像是饿鬼投胎,都不带嚼的,几下就把小的面饼吞了下去。
他把大块面饼藏在怀里,然后飞快回去,从一个小窝棚里,扯来一个女童,很瘦很黑。
他警惕的看着四周,当着李大眼面,将大块面饼递给妹妹,说道:“妹妹,快吃,吃完了跟着好人大哥回去,就不用饿死了。”
他妹妹铺一见到面饼,顿时眼冒绿光,一把抓过来,顾不得手上泥土沾满面饼,塞进嘴里,大口大口吃了起来。
也许吃的太急,也许面饼太干,女孩被噎住了,憋的直翻白眼。
红娘子红着眼睛,飞快递过去水壶,喂她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