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夜袭吴营(1 / 2)
<div id="tet_c">安陆县位在石阳东北,也是江夏郡属县之一,此刻县寺大堂一位三十五六岁的中年文士正坐在客位上闭目养神,主位上坐着的自然是安陆县令,同样也是沉默不语,只是不时看向门外,似乎在等着什么。
「赵明廷不必着急,我等只须安坐于此,相信周县尉很快就能回来。」那中年文士缓缓说道。
赵县令微微点了点头,仍是不安道:「只是荀御史,石阳危在旦夕,由不得某不急啊!」
「放心,以文府君之能石阳短时间之内定然不会被吴贼攻破,我们还有一些时间。」
赵县令道:「话虽如此,但若石阳有失,我安陆亦不能保全啊!」
说完,瞥了那荀御史一眼,暗道你不是江夏官员没有守土之责当然说得轻巧,若是江夏不保,吃瓜落的还不是某家。
荀御史自然是听出了赵县令的弦外之意,安抚道:「明廷宽心,只要周县尉召齐人马,禹自有破敌之策,到那时明廷襄助之功自会上达天听,日后仕途将会一马平川了。」
这番话说得赵县令心花怒放,他之所以担着风险答应荀禹的请求正是为了立下泼天大功,只是吴贼来势汹汹,荀禹的计策能否奏效还在两说之间,若事败则后患无穷也。
因此赵县令虽比荀御史还大上几岁,却反不如人家沉得住气,不过他转念想到荀禹的身份心下又安定了几分。
这位荀禹官居治书侍御史,不仅是奉皇命而来,而且还出身于颍川荀氏,端的是大姓子弟、世家中人。
虽说昔日荀氏领头羊荀彧因和太祖武皇帝发生冲突而死,但另一位荀氏大佬荀攸依然深得皇室器重,再加上荀氏门生故吏遍布朝堂,因此荀家的势力仍是不可小觑,这也是赵县令愿意听命并信任荀禹的重要原因。
正当赵县令在思量日后得失之时,门外响起了急促的脚步声和金属碰撞声,一名甲胄齐全的中年人领着几名甲士走进了堂内。
「明廷、御史,某已召来安陆县兵三百余人,现集结于县寺外,就等明廷和荀御史的发号施令。」
「就只来了三百人?吾怎么记得我安陆县兵有五百多人?」赵县令语气不满地说道。
周县尉道:「这……」
能有什么原因,还不是因为要去与吴贼作战,不少军士认为此行是去送死,就以各种理由推辞不去,就是这三百人还是某凭着多年威望再加上连连许诺劝说才召集来的,不然,哼,人数还会更少。
一旁的荀禹似乎明白其中的缘由,笑着替周县尉解围道:「三百人不少了,加上某从其他县召集来的人马已有千余之众,足够前去破敌了。不去的军士正好留下来守城嘛。」
「这……」赵县令有些迟疑道:「既然御史说够某就放心了。」
曹睿即位后为了彰显新帝的仁德特意派遣朝臣前往各边界慰问戍边将士,而荀禹这个治书侍御史就是受命来慰劳荆襄地区的将士的。
所谓治书侍御史也称治书御史、持书侍御史,简称御史或者侍御,是从秦时就有的官职,先汉沿用至今。
曹魏建立之后,此职向为御史中丞佐贰,故为御史台要职,一般置二至四员,分领侍御史诸曹,监察、弹劾高级官员,有时候也奉命出使,收捕犯官等。
荀禹本以为这次南下慰问边关将士是件很轻松的事,哪知吴国突然进犯江夏、襄阳两地。初闻此消息时他还觉得运气不佳,遇上了兵革之事,可是后来转念一想这正是他建功立业的好机会。
因此荀禹利用其天使的名头和颍川荀氏的出身,在去江夏的路上沿途召集各县军士准备去支援文聘。虽说现在加上他身边的骑从卫士也不过合步骑兵千余人,但只要能成为出现在石阳的第一支援军,这
就是大功一件了。
更何况他心中已经有了一个计划,运气好的话说不得能够击退吴军解了石阳之围,要是真的能获得此功,日后在朝中的仕途就可更进一步了。
「石阳城下情况如何?」石阳城北二十里外的一处密林中,领着千余军士来到此地暂歇的荀禹对着赶回来的斥候急切问道。
斥候赶紧拱手禀道:「禀御史,城池无恙,据探吴军已有两日未曾攻城了,且已退至城外数里。」
「哦?这倒是奇怪,孙权这是打的什么主意?」荀禹有些惊讶,又问道:「可曾与城内文太守取得联系?」
「因吴军后退,我等倒是顺利潜进城中与文府君他们联系上了,这才晓得原来是文府君用计暂时唬住了吴贼,这才使得吴贼不敢轻易攻城。」
「原来是这般。」荀禹这才恍然大悟:「哈哈,我道为何孙权不抓紧时间猛攻石阳,原来是被吓住了,真是无胆鼠辈。」
此刻荀禹放下心来,孙权被文聘设计吓退可是天赐良机,他原本还担心自己的计策不能奏效,现在听了斥候的回报,心中的把握更多了几分。
荀禹心中信心大增,将斥候唤近,轻声道:「这样,汝等再辛苦些,回到城内告诉文府君今夜只须如此如此......」
吴军大营,孙权出了帅帐抬头看了看天空,发现连日的大雨早已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