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圆点导弹和印度军营损坏最多的是排气管(3 / 4)
火箭弹可以让哈马斯秘密运输和藏匿,导弹加发射平台目标太大了。
联合国是五大流氓的马桶,临近耶路撒冷附近,没有比这更好的掩护。
临走前,杰丝对罗南低声说道:“只要一点时间,我能控制住这个军营。”
罗南微微点头,叮嘱道:“一旦事情有变,立即离开,不要犹豫,安全最重要。”
杰丝不想让罗南担心,应道:“我会的。”
两人不再多说,出了营房,罗南上车,迅速离开印度维和部队军营。
回到克费雷特的贸易公司,萨芬和谢尔盖正带着俄罗斯雇佣兵们加班加点的组装发射平台。
这边早就做了准备,从吊装到各种电动工具,一应俱全。
趁着他们休息的时间,罗南把萨芬和谢尔盖叫到一边,着重说了几句与杰丝的配合。
临近午夜,艾曼和艾芙琳从安全屋返回,大致说了一下联络的情况,到时会有一些形势上的配合。
另外,阿萨辛调集的多名高阶刺客,纷纷离开各自区域,将陆续潜入耶路撒冷。
凌晨时分,罗南独自离开克费雷特,向南进入约旦,通过约旦来到约旦河西岸。
与地中海沿岸的加沙地带一样,约旦河西岸也是巴以冲突最为激烈的地方。
发展到现在,巴勒斯坦仅剩余这两部分。
原本5800平方公里的约旦河西岸,更是被以色列蚕食的仅剩2500平方公里。
高达300万的巴勒斯坦人生活在约旦河西岸,其中无数人极度敌视以色列,只要稍微洗脑和训练,就是坚定的反犹士兵。
已经被以色列全部控制的耶路撒冷,就像箭头一样突进约旦河西岸。
哈马斯每次针对以色列的袭击,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定居点,都是重点攻击目标。
…………
宗教圣地耶路撒冷,虽然被以色列完全占领,但仍然生活着二十多万阿拉伯人。
每天,都有大批阿拉伯人在耶路撒冷地区进进出出。
尤其老城区,阿拉伯人数量更多。
毕竟以色列占领耶路撒冷之前,这里归属巴勒斯坦所有。
圣殿山周围,阿拉伯人住户也很多。
山上,还有阿拉伯人的圆顶寺庙。
马赞在距离圣殿山半条街区外的地方,开着一家售卖粮食和馕饼的店。
这家店开设于马赞父亲年轻的时候,父亲早已病故,马赞头上生出白发,一眼快能看到生命的尽头。
跟很多上年纪的阿拉伯人一样,马赞也眼睁睁的看着耶路撒冷从巴勒斯坦的首都,变成了以色列的首都,很多巴勒斯坦人被迫离开家园,将原有的土地让给以色列人建立定居点。
或许马赞不懂国仇家恨,但对以色列和犹太人的痛恨深入骨髓。
所以,十多年前有人找上门来,马赞就加入了一个隐秘组织,成为对方在耶路撒冷的暗线。
平时不需要做什么冒险的事,只是收集街头巷尾得到的消息。
上周,在粮食店打工的一个人,因为家里有事,辞职离开了耶路撒冷。
马赞新招聘的人员很快到位。
这是个留着大胡子的中年阿拉伯人,干起活来手脚麻利,尤其做馕饼切面团的时候,刀用的非常熟练。
新来到耶路撒冷,没有住处,马赞干脆安排他住在店铺二楼,顺便晚上看店。
这家店铺,无论在一楼还是二楼,都能清晰的看到不远处的圣殿山。
两个街区之外,圣殿山另一侧,临近哭墙附近,前段时间倒闭的旅游纪念品店面,被人盘了下来重新开业。
店主是个从欧洲归来的阿拉伯人,看上去****。
不仅剪掉大胡子,脖子上还挂了十字架,穿着笔挺的西式服装。
一口流利的英语,多少带着些伦敦腔。
老城区的马哈茂德,多年生意积累,刚刚从约旦河西岸,娶了第三位新娘回来。
按照以色列的婚姻法律,这是违法行为,但很多阿拉伯人根本不在乎以色列法律。
耶路撒冷有些阿拉伯人认命了,有些阿拉伯人幻想过巴勒斯坦有一天重新收回耶路撒冷,还有些阿拉伯人在为耶路撒冷重回巴勒斯坦而行动。
联合商贸公司,是一家开了三十年的专营食品类的阿拉伯贸易公司。
每天,有大批货物通过联合商贸公司运入耶路撒冷,然后分售给下面的各个阿拉伯人批发商,最终流入到阿拉伯人聚居的零售市场。
阿拉伯人正常的商品贸易,以色列不敢中断,一旦城市里的二十多万甚至更多的阿拉伯人闹起来,耶路撒冷的社会秩序立即就会崩溃。
这一次,商贸公司要扩展分公司,从沙特带来一批人手。
运输来的货物,比如食用油,其质量格外好,燃烧值特别高。
采用了玻璃瓶装油。
大批的白砂糖使用铝制的容器装纳。
距离联合商贸不远的地方,则是一家在英国注册的石油化工产品经销公司。
老板是个英国与阿拉伯人混血。
汽油、柴油和各种汽车助燃剂,都是这家公司的拳头产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