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回家乡搞建设(1 / 2)
“小姜,不要开玩笑哦。”
不待姜余开口解释,旁边的陈松立马说道。
“涯两嗯远从港岛开车过来,就为了开玩笑吗?”
“哟呵!”
姜余等人都被惊到了。
正宗的客家话哦。
“涯也系(我也是)客家人,之前冇(没有)想到来一里,所以门扛(没讲)话。”
“老家惠阳,请太家多关照。”
姜余一直以为陈松是港岛本地人,因为他白话太标准。
几人又是相互一阵寒暄。
何秘书本还打算从县府里面找点人来干活,把外面清理一下。
结果,正主悄然无声的已经到了门口。
姜余也不想耽误太多时间,直接要求进厂考察。
何秘书和厂长李世林两人相互看了一眼,很无奈的点头同意了。
进入厂房,姜余发现这里的机器设备都被一层塑料薄膜包裹住了。
透过那层薄膜,他隐约能看到机器上的油渍。
这说明他们还是做了一些保养,尽管很久没有开工了。
东西摆放的还算整齐,厂房很落魄,大概也是六七十年代建成的。
地面上和薄膜上的灰尘清理的很干净。
但是在窗台边,却发现了厚厚的灰尘,估摸着厂里至少有两三年没有重新开工了。
姜余一边考察,一边询问旁边的李世林,他需要了解更多的情况。
厂里面基本上已经处于半倒闭状态,100多个的工人的工资差不多有两年半没发放了。
有一大半的人都去了珠三角,其余那些年纪比较大的或是不想出去打工的,要么就回家务农,要么就在社会上摆摊做些小生意。
厂里的机器大多数是80年代的,基本上都还能够使用。
……
华城制冷压缩机厂当下的情形,基本上代表了国内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困境。
沿海城市,特别是那些比邻特区的地方,民营企业扎堆,轻工业发展的都比较好。
内陆城市,由于产品的更新换代跟不上,销路起不来,产品积压仓库占用大量资金,工资待遇一年不如一年,大量人才流失严重…
总之,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陷入了死胡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除非有大量资金注入,大好政策引导,否则,基本上都是死路一条。
整个厂区并不大,也就50多亩地,很多地方都是空闲的。
逛了差不多半个小时,也没啥好看的了。
期间,华城县县长和厂里面的几位比较老的技工师傅都到齐了。
姜余从车上把打印好的资料拿给几个技术师傅参详,让他们发表下意见。
下午四点,县政府,议会大厅。
县政府几个领导班子,压缩机厂的厂长和几位技术骨干都到齐了。
“说吧!说一下,你们几个的意见?”
胡县长率先开口询问道。
一个年纪大约有60岁的老人站了起来,准备开始发言。
胡县长打断他,让他坐下说话。
“各位领导,我们把姜先生提供的资料大概的整理了一下,然后又联系了在顺德和羊城的几个工友,相互确认后,一致认定,这绝对是世界最先进的一款制冷压缩机。”
会议上的众人,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何秘书很急切的问道。
“那我们可不可以制造出来?”
老人缓缓的摇了摇头
“整台机器,基本上都要用不锈钢打造,我们缺少这些设备。”
“另外里面的核心部件,离心机,恐怕连国内都很难制造出来。”
老人低头想了想,继续说道。
“国内就算是能造出来,机器性能和使用寿命都很难保证。”
众人一听,都有一些垂头丧气。
这些人,还不知道国内的机床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毕竟是国之重器,腾达机械厂和政府都是心照不宣,没有大肆宣扬。
低调闷声发大财,才是正理。
国外那些同行们知道了,肯定又会大降价,吸引国内顾客前往购买。
这对腾达机械,肯定是没有好处的。
军工厂行事向来低调,还巴不得外面对他们一无所知。
李世林有些不甘心,再一次问道。
“老林,你不是有老同学在机械部吗?你问了他们没有?”
老人苦笑着摇摇头,给了一个很无奈的手势。
“没钱啊!”
县长赶紧给何秘书一个眼神,让他去处理。
何秘书赶紧领着老人,带上资料去秘书办公室。
厂里面连工资都发不下去了,哪里还有钱去打传真。
“这一次我看姜先生来,还是很有诚意的。”
“他把这么先进的图纸也拿过来了,我们不能让人家就这样走了。”
“大家有什么想法?就尽管说出来,畅所欲言嘛。”
胡县长看了下时间,准备开始讨论正题。
李世林第一个举手发言。
“各位领导,我们厂已经这个样子了,就算是白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