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 议和关键(2 / 3)
因此,老朱以前朝为鉴,决定建立宗藩拱卫朝廷,于是分封自己的二十六个儿子和侄孙朱守谦为亲王,并规定一套严格的封藩制度,派遣这二十七个王驻扎在边疆统领军务。
只可惜,在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夺位后,朱棣同样吸取了教训,他认为让藩王掌权不是国家幸事,于是便强化中央集权,下旨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军事事务,此后为了进一步限制藩王,还勒令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军事事务,不得擅自离开封地,结交地方官员,使得藩王几乎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几乎形同于养猪,藩王素质极差。
问题是,这种制度也存在很大的弊病,那就是一旦国家有难,宗室里根本找不出人才来,甚至像崇祯因为变故而继位的皇帝,很快就暴露了自己的短板——他没有得到正式的皇族教育,因此一切都要靠着自己摸索前进。
三条改革措施,几乎每一条都直接命中崇祯皇帝内心的想法。
「好!皇儿所言,条条款款,无不切中弊病所在。」
崇祯皇帝很快就给与了自己的赞赏之情,可是等到一旦要考虑实行的时候,他性格中软弱的一面也不可避免地暴露了出来,「皇儿,按照你的规划,只怕天下的藩王都要同朕造反了!」
林敬不屑地摇了摇头,天底下所有人都有造反的本钱,唯独这些从生下来就形同被圈禁的藩王没有,毕竟要造反是要靠枪杆子的,他们这些藩王加在一起有几个师?
更关键的是,尽管在宗室内这些改革措施不会被人们所接受,可是一旦拿到整个天下面前,却没有什么人会反对,原因也很简单,大家伙都眼睁睁看着宗藩们吃肉吃成了肥猪,早就恨不得把这些家伙拖下去给宰了,又怎么可能会支持他们呢?
「父皇,如今我大明天下无不痛恨藩政侵吞我大明之根基,一旦父皇下旨,天下人必定会归心,届时就算有几个藩王欲行不轨之事,也酿不成什么气候来。」
朱慈一手握着大义,一手拿着枪杆子,心里自然是底气十足。
崇祯皇帝被林敬这番话给说得也有些热血沸腾,只是他暂时有些还没有下定决心,于是便决定召开扩大会议,让内阁大臣们也来讨论这件事情。
次日,当皇帝召集内阁大臣们一起探讨在宗室头上割肉的事情后,几乎所有人都举起了双手赞成,甚至就连京城内的勋贵和皇亲们
在得知这件事后,也很罕见地没有出言反对,因为这件事实在是对所有人都有利。
没错,在林敬强烈要求处理刘国瑞的时候,很多勋贵就开始说起了怪话,他们认为皇帝和太子拿勋贵开刀,却对宗室视而不见,分明就是看他们好下手而已,但是并没有真正为国为民着想,因此大家不服气也是正常的。
可是眼下,林敬却十分明确地告诉所有人,他这一刀不光是对准了勋贵,也对准了宗室。
当然,尽管所有人都同意了这件事,可是宗室们在听说以后,也不甘示弱想要反对这件事,一时间来自宗室的奏折如同雪片一般飞到皇帝的桌前,奏折里面几乎都在痛彻心扉地诉说着大明太祖皇帝当年的良苦用心,可是眼下却被不肖子孙们给弄成了这样,他们不光要谢罪,还要去孝陵谢罪.......
林敬不耐跟这些宗室打口舌官司,他深知眼下必须快刀斩乱麻,因此又连同首辅吴等人,劝得崇祯皇帝终于下定了决心
一自崇祯十七年开始,所有的宗室禄米银都将废除,停止发放,并宗室新政一起施行。
之所以给大家伙半年时间,也是希望所有人能够借助这个机会,去重新找找饭辙,也不要当真饿死,否则还真是丢了老朱家的颜面。
在宗室新政正式实施之后,所有的勋贵们和皇亲们也都真正萎靡不振了。
因为他们虽然不是宗室,可是同样在宗室新政的管理范围内,所有勋贵和皇亲的禄米同样停发了。
当然,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后,大明朝廷所迎来的回报也是极为喜人的,原本每年八百多万两银子的宗藩禄米终于被停发,也就意味着大明朝的可用财政已经突破了二千万两——说起来也很寒酸,因为在原本历史上,当清廷入关后没多久,清王朝的岁入就超过两千三百万两了。
林敬深知,大明朝的财政潜力还很深,倘若继续实行其他的新政,比如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纳粮,完全可以让财政再涨一倍——但是后者影响实在太大,几乎和天下所有的大地主大官僚在作对,这与宗室是完全不在一个等级的力量。
不过之所以能够实现对宗室禄米改革,一方面的确是人心所向之故,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局势已经到了颇为危急的地步,不要看林敬在北面打了几个胜仗,可是放在整个大明朝而言,国势却是每况愈下,就在不久前,李自成就已经围困武昌许久,看样子很快就要攻下武昌,而张献忠也乘机发展自己的势力,已经控制了湖南、湖北南部,以及广东、广西北部的广大地区。
倘若按照义军们的发展速度,很快李自成下一步势必会进攻陕西,一旦到了那个时候,则说明中原和南方已经彻底糜烂,到时候仅仅只控制了两京、山东、山西以及一部分江南的大明朝,所面对的压力要远远高于崇祯十五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