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金陵祭》(1 / 3)
【粗稿未改】
【可能大改】
【时间不足】
【部分下调】
【电影不喜可跳】
“《画地为牢》时,她的演技就很出彩,但这一部电影,就这一幕,就跟前一部电影,直接划开一大道的分界线,她演技更加得心应手,更加自然了。”
“难以相信,夏郁在一年的时间里,演技又前行了一大步!”
陈凛在笔记本上卸下评价。
电影还在继续。
战争里,这种“平静”终究是一个假象,就在这十几个窑姐挤进教堂时,惨烈的屠杀在这座古城的四面八方都还在上演。
镜头一切。
时间回到了十二月十二日傍晚。
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哪怕在场众人通过这些年的战争题材电影、纪录片看了极多的战争戏,可当他们见到眼前的一幕,仍然打从心里打了个寒颤,入眼皆是触目惊心!
随着这个叫戴涛的军官退守,逃到江边。
映入眼帘的,几乎每一寸滩地上都挤着绝望的血肉之躯。
每条船上都挤满了人,或者说,一个压一个,堆满了人。
他们的手扒在床沿。
大大小小。
老老幼幼。
男男女女。
没有分别。
能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谁也不知道,能不能活着走出这座古城、这个夜晚。
这一幕营造的极为逼真。
虽然知道这是一部电影,可在场的观众里,不算华夏人,许多老外,对于这场战役也颇有些了解;知道这不过只是几十年前,那一场真实战役里,一幕可能再“寻常”不过的缩影!
军官看着这一幕,颤栗了,他最终选择转身返回。
他想,相比于逃,他更愿意战死在这座城里。
他不愿做一个懦夫;
不愿做一个逃兵!
跟军官一块突然心生豪念,打算战死沙场的士兵不在少数。
途中,就有这么一幕。
一个士兵扒下了一个市民的长衫,将自己的军棉衣交还给市民,可市民宁愿穿着摞补丁的长褂、赤着足、冻得浑身冷颤,也不愿穿上军棉衣。
军官举起手枪,犹豫之后,又缓缓放下,他扒开枪,里面只剩下五枚子弹。
见到这一幕,陈凛的心中感慨万千,他在笔记本上写了这么一段评语:
“小士兵自认这一去再不能复返,身穿这一套棉服又有何用?已是必死之路,不如给有希望逃离战场的市民,也许,借由这件军棉衣,还能活下去!”
“市民感受到士兵的善意,看着眼前跟他儿子年纪一般大的小士兵,不过十五六岁,慷慨赴死,他终是不忍——也许他再也回不来了,但请容许他以军人的姿态牺牲!”
战争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的。
……
教堂之外,残酷与血xing时刻都在发生,每时每刻,都有人死亡;
戴姓军官的出现,打破了威尔逊教堂的宁静,随之而来的是李姓士兵和小兵王浦生。
他们与原本的军队失去了联系,为了保护安全区的难民,又不得不被俘虏,最后日寇却言而无信,不但大肆强抢安全区的女人女孩,还把他们送上了西天!
士兵李全有、王浦生则是其中的幸存者,但一个受了伤,一个连肠子都被打出来了。
这一段拍摄并没有花费特别多的时间,但每一个镜头都将日寇那种残暴的嘴脸、以及女人们近乎绝望、士兵们慷慨赴义,却最终不得善终的残酷拍摄出来了。
交代完了这些前行内容,影片也开始进入了正轨,镜头切到了秦淮河的女人身上。
当这些来自秦淮河的窑姐来到这所教堂,秦淮河的“景”似乎也住进来了。
而这毕竟不是战争纪录片。
只是通过侧面描述一些“小人物”的挣扎、救赎,去揭开这场残酷战争。
这座教堂可以说是这一场战争下,难得的一处“世外桃源”,面对那如蝗虫压境的日寇,戴涛跟李全有都无能为力,只能借着秦淮河的“景”麻痹自己,但他们的心,仍在战场!
女学生孟书娟通过地下仓库的透气孔,看着秦淮河的“景”在底下盛放,她听不到声响,但却能感受到仓库下面,却充斥的糜烂;
镜头透过孟书娟的眼睛,切近了地下仓库——她的目光最后落在赵玉墨和戴涛身上。
而一直到这里,夏郁的主要戏份,才开始。
【头一回见到你,就有点面熟】
【不会吧?你又不是金陵人】
【你也不是金陵人吧?在上海住过?】
【嗯,生在苏州,在上海住过七八年】
【最近去过上海?】
【去过好几回】
【跟谁去的?有没有跟JR去过?七月?】
【就在七月底】
【一定是哪个ZG把你带到KJ俱乐部去了,我常常去那儿鬼混】
【我哪里记得】
声音渐远,两人对视,赵玉墨微微掩嘴笑着;
镜头切到了,孟书娟脸上,她苍白的小脸上,那双眼睛里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