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章 储君之争,帷幕拉开!(四千字)(2 / 3)
!”
“其狠其黑,莫此为甚!”
姚贾沉声道:
“这些年朝廷忙于文明改制,加上重心一直在地方匈奴南下,因而有些放松了对六国余孽的监管,加上上次大量六国贵族逃亡,让地方的余孽实力得以大涨,但六国余孽终究沦为了跳梁小丑,只会弄些似是而非的‘谶语’,让人贻笑。”
其余朝臣竟皆点头附和。
数月以来,天下谶语层出不穷。
去年便有一种说法是:今岁冬月,彗星出于西方,主来年大凶。
而在一月前,又弄出了‘亡秦者胡也!’
尽管种种消息议论纷纭流播,地方更是雪藏着一种难言的骚动,底层民众也越来越感觉惶惶不安,但朝廷群臣根本不为所动,甚至选择了迎难而上。
所谓大凶,便指匈奴。
始皇帝更是大手一挥,命蒙恬北击匈奴。
甚至为此开始北上巡狩!
就是要将这个谶语直接正面击破!
而这就是帝国君臣的自信。
郑国迟疑片刻。
开口道:
“谶语之事,臣认为不当视为儿戏。”
“虽然我等对此心知肚明,但地方民众不然,他们并不知事情真相,稍微被人蛊惑,就可能信以为真,而且这次谶语传播力度十分之大,已近乎世人皆知,臣认为当让地方官吏,严肃处理谶语之事,无比消弭这些负面之事。”
姚贾道:
“郑治粟内史,此话过矣!”
“这次谶语之事,其实对朝廷利大于弊。”
“固然这条谶语早晚会传至匈奴耳中,但这未尝不是朝廷想见到的。”
郑国眉头一皱。
疑惑道:
“姚廷尉何出此言?”
“而今涉间正率领大军赶赴战场,为的便是出其不意,内外夹击,将匈奴大军彻底击溃,从而让北方战事平息,若是匈奴听闻了这个消息,定然会心生警戒,这岂非是误了朝廷这数年来谋划之事?”
姚贾笑道:
“郑治粟内史,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朝廷谋划北方战事,的确已有数年之久,但天下危害,并非只有匈奴,朝廷一直以来,忌惮的除了匈奴,便是担心匈奴跟六国余孽勾结,这则谶语出自六国余孽,这个消息,朝堂知道,等传到匈奴,匈奴人也定会知道。”
“分化离间。”
“本就是正常谋略。”
“而今六国余孽主动送上来,朝廷岂有不接受的道理?”
“至于你所担心的,其实大可不必。“
“如今大军跟匈奴大军正处于对峙阶段,消息传播蔽塞,等匈奴人听闻消息,恐怕战事已经停息了,这其实是给了朝廷口舌,让朝廷能借此反击胡人,而且还能把朝廷早早计划好出兵的计划,扣到六国余孽头上,进一步分化两者的联系。”
闻言。
郑国若有所思。
他自然听明白了姚贾所说何事。
他自然听明白了姚贾所说何事。
朝廷暗自发兵的事,其实早已经定下。
无论有没有谶语事件,朝廷依旧会按照既定计划进行。
但六国余孽突然炮制出一则谶语,却是给了朝廷‘出兵’的口舌,进而让朝廷主动出兵之事,变成朝廷为了预防被动出兵,这一来一回,意味可就不一样了。
朝廷主动出兵。
匈奴跟六国余孽,今后只会联系更加紧密。
但因为这则谶语,朝廷出兵之事便会被转嫁到六国余孽头上,这无疑加剧了六国余孽跟匈奴之间的不信任,尤其这次策划若无意外,匈奴更是会遭遇一场大败,匈奴到时甚至会把落败之事归咎到六国余孽头上。
而这显然是朝廷乐于见到的。
郑国不再言语。
嬴政道:
“谶语之事不用过多在意。”
“朝廷并不畏任何谶语,若是认为靠谶语便能动摇帝国,朕只能说,这是六国余孽在痴人说梦,然六国余孽虽对天下大势看不明晰,但他们对天下的危害其实眼下是在匈奴之上,在地方,富者田连阡陌,穷者无立锥之地,搜刮地方田地之甚,触目惊心。”
“这是复辟势力对朝廷的宣战!”
“朝廷一直以来,都有意容忍,但匈奴之事事了,便该清扫窠臼了。”
“对此。”
“诸位爱卿有何良策?”
四下安静。
没人选择主动开口。
嬴政眉头微蹙。
姚贾目光看了一眼四周,开口道:“六国余孽之事,的确为恶甚重,但臣认为,现在言之尚为时尚早,匈奴才是目下关键,臣恳请陛下,派长公子北上监军,务必毕其功于一役,将匈奴彻底击溃于河南之地,让北方战事彻底平息。”
“再则。”
“六国余孽袭杀的更是朝廷官员,此更是罪加一等。”
“好在秦尚书令吉人自有天相,并无大碍,而今身体也大有恢复,但朝廷政事不能停歇,这一月多以来,各地抓捕儒生四百多名,臣建议让秦尚书令亲自处刑儒生,以正视听。”
“请陛下明鉴。”
姚贾话音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