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六十七章 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2 / 3)

加入书签

。”

“何为守常安定之策?”

“说到底,就是安民稳民之治!”

“正是因为民众过于低微,朝廷目光又如此高远,因而往往很难重视。”

“常则平,安则定,饱则安,暖则稳。”

“此固本之国策也!”

“一味创新而不思固本,则易为动荡也。”

“大秦新政新治轰轰烈烈,雷霆万钧,所缺少者,正是阳春之和风细雨。”

“秦法之周密,史无前例。”

“秦吏之公廉,史无前例。”

“秦廷之集权,史无前例。”

“按理而言,在始皇大政大治之下,帝国当如臂使指,但现状却是天下汹汹难安,民众辄有怨声载道,根由何在?”

“方才那位士人称,是大秦求治太急,事功太过也。”

“我并不认同。”

“求治太急,事功太功,只是其中一方面。”

“更重要的是,大秦吏治败坏,地方执法不公,欺上瞒下,上下其手,这样的举止已在地方横行,地方官吏跟豪强沆瀣一气,联手欺压百姓,鱼肉乡里,地方民众有冤不能伸,有苦不能诉,以至怨声载道。”

“若只想实现天下稳定。”

“治政方面放宽放缓,轻徭薄赋即可。”

“若想实现大治。”

“必须要解决吏治的问题。”

“吏治危害之烈,不亚于兼并为害之烈,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土地兼并之烈是在明面上,而吏治败坏之恶,却隐于方方面面,大到国政之争,小到桑叶之属,皆可为恶,贻害无穷!”

“土地兼并,其实不难解决,吏治清明,秉公执法,土地兼并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但若是放任吏治败坏,纵使朝廷以雷霆万钧之势,解决了土地兼并,但这注定是暂时的,用不了多久,便会重新死灰复燃。”

“天下之恶。”

“恶源便出在吏治上!”

“天下想实现大治,就必须整饬吏治。”

“而且要任贤使能!”

话音刚落。

另一人的声音便响了起来。

陈平道:

“大秦吏治崩坏,原因在‘秦吏’太少,‘污吏’太多。”

“大秦官制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然大秦这些年一直提防地方,大量有志之士,虽有救治图存之下,但难以跻身官府,悲愤交集之下,也就成了祸乱之源,而原六国的污吏,却因曾为六国官吏,因而能继续堂而皇之的为官为吏,这岂非让人啼笑?”

“光整饬吏治是不够的。”

“朝廷若不放松对六地民众的提防,若不给与六地士子足够的晋升渠道,早晚有一天,随着贵族复辟势力的鼓呼,地方民众定会选择追随举事。”

“在我看来。”

“天下想实现大治。”

“需宽以大政,严以行法!”

“看你们谈的如此尽兴,那老夫也便乘兴言语一二。”蒯通缓缓站直身子,眼中荡漾着明睿的光芒。

蒯通道:

“当年大秦立国,颁行了定国图治十大事略。”

“分别是:典章诸事、国制诸事、文教诸事、通国诸事、统器诸事、水利诸事、定边诸事、息兵诸事、安邦诸事、社稷诸事。”

“眼下十大事略,大多业已完成。”

“唯有安邦诸事。”

“何为安邦?”

“即朝廷旨在根除复辟!”

“但经过我的观察,秦廷的根除复辟,只盯向了六国之王、六国公族及六国的大贵族世族。”

“经过数年之功,也算扬扬止沸。”

“除了被迁移到咸阳的公族及部分贵族,大部分逃逸的六国贵族,其实都不敢再明目张胆的行事,但对天下危害最烈的是六国贵族吗?”

“非也!”

“六国贵族早已今不如昔。”

“对天下危害最烈的其实是富商大贾。”

“即地方的豪强豪族。”

“战国之世,各国迫于刀兵连绵,多行战时统管,而各国大贵族拥有治权封地,封地内的田产于自家无异,而封地内的富商大贾,纵能自由买卖民田,但因田产大多是大贵族的,因而他们能购买的数量不多。”

“随着天下一统,兵戈止息,各大贵族受到秦廷猜忌,为了自保,只能选择逃亡。”

“随着各大贵族逃窜,以及各地封地的废止,原本被各大贵族压制的富商大贾却是彻底没有了束缚,加上又没有受到秦廷刻意针对,他们在这数年里是大发其家,大张其财。”

“朝廷提防贵族,却忽视了豪族。”

“豪族虽地位不高,但因家境殷实,族中子弟不乏识文断字者,又因秦廷提防贵族子弟,因而给了豪族子弟晋升官府的机会,而官府当时极度缺人,因而任职的豪族子弟得以举荐自家子弟,仅仅数年,豪族势力便已做大。”

“目下,豪族跟官府相互勾连,相互渗透,疯狂在地方兼并土地,而且任人唯亲,互相推荐双方子弟为官,是以大量豪族子弟充斥着整个地方官衙,而真正的寒门士子和贵族子弟只能望而兴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