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核能引擎研发枢纽,行走的人形计算机(1 / 3)

加入书签

孟浩敲了敲戴在鼻梁、眼前,宛若金丝眼镜般的星瀚终端。

键仙立刻给出回应。

“准备中,随时可以计算!”

孟浩这才不慌不忙地回答。

“没关系。”

“接下来这段时间,我的主要工作,就是为你们指出研究方向,并提供技术支持。”

“你们只需要安心工作就行。”

现场的科研人员有些懵。

如果将整个六代机研发制造工程,比作物流作业的话——

六代战机的各模块研究方向,就相当于是从外界运来一车又一车的货物。

而在场科研人员,所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货物分门别类,然后看着孟浩将分好类的、数吨乃至数十吨重的货物,单手提起,帮他们送到仓库的各个储存位中。

这帮科研人员的主要工作,其实跟分拣工差不多,只要根据孟浩的要求和方向,将指定的某个模块研究工作细分为数十、数百个乃至上千个小门类,然后等着孟浩给出具体答案就行。

在场的科研人员,最差也是从业近十年的资深研究员,其中不少还是各个细分领域的权威。

听孟浩如此安排工作,他们整个人都是懵的。

“您是说,我们只要分好门类,将相关参数给您,您就能立刻给出答案?”

“我们提出问题,您现场解读问题?”

“是这样嘛?”

孟浩点点头。

对这位科研人员的悟性表示赞同。

“嗯,我就这个意思!”

现场,所有人都感觉不可思议。

将孟浩的解释,换算成人话就是——

比奥林匹克数学题还要难上数十倍乃至上百倍的科研计算问题。

这些科研人员随便拉出一个,都需要进行海量的计算,就算有超级计算机的帮忙,也需要分别推导各层公式,然后汇总,花上数个小时乃至数十个上百个小时再得出答案。

但,到了孟浩这。

只需要报出巨大数量级的参数,他就能立刻给出答案。

这种事情的离谱程度。

不亚于在奥林匹克数学题下作答时,先写个“解”,然后就直接写出“答案”。

靠着心算,得出答案。

这种情况,已经超出人类想象,直接往玄学、神学领域狂飙了。

核能研究小组的所有研究人员简直看呆了。

最终,由该研究小组长,站出来向孟浩提出质疑。

“孟浩,孟教授。”

“我们无疑质疑您的科研计算方面的天赋。”

“但是,按照您所说的,我们直接进行边试验、边调整参数的话,有个很大的问题。”

这位小组长,核物理应用科学的泰山北斗,走到这座足有两三个足球场大小的实验室中央。

那儿,搁置着一台随时等待开机的小型核能引擎。

各类电线、感应原件,从这台小型核能引擎身上,链接到各位科研人员的计算机中。

“如果,现在开机进行试验,一旦有某个参数跟不上,这台试验专用核能引擎就报废了。”

“这里面,可是装载了一个小型核能反应堆。”

“如果参数输入错误,造成核能负荷过载或临界点错误等问题,可是会发生爆炸。”

“就算我们采取了安全措施,相关人员能够迅速撤离,但这座造价上亿的核能引擎实验室,可就彻底报废了……这可是上亿华夏币的投资。”

“或许,我们应该采取更为保守的办法……我们先花时间将各项需要计算的参数、公式汇总,然后交给您,您全部计算完成后,我们再进行试验……”

方式虽然稳妥,但需要这些科研人员进行统筹兼顾合作,太浪费时间了。

效率低下的,简直令人发指。

孟浩摆摆手。

“不用这么麻烦。”

“我是此次科研任务的总指挥、副总设计师。”

“有什么问题,我担责任,你们照做就行了!”

这场试验,需要进行持续七八天。

虽说中间会经常有不定时的三四个小时,完全不需要孟浩的空档。

但,七八天的高强度工作,常人根本无法吃得消。

不过,孟浩作为六代战机科研项目的总指挥,他既然已经发话,其他人只能服从。

贺宇,闻讯而来。

他并非劝说孟浩的。

作为名义上的六代战机总设计师,此次科研项目的副总指挥,贺宇所需要做的就是执行孟浩指示,并且最大程度上保障孟浩的后勤。

“服从孟浩,孟教授的所有命令。”

“准备好高能蛋白、助眠综合酶口服液、最好的营养师搭配食物。”

“在核能引擎实验室外,搭一间完全静音休息室。”

“……”

一切准备就绪。

所有科研人员,精神饱满地坐回自己的工作椅子上,全神贯注地盯着面前的电脑屏幕。

同时。

数十位辅助人员被调到核能引擎实验室,负责收集科研人员,需要攻关的科研壁垒难题,交给孟浩完成计算后,再送到负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