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2 章 秋华(2 / 3)
风时的座位紧邻着百泉门几人,身旁就是萧一行。
萧一行刚刚与其他几个门派的人客套小叙过,也是才回到自己的位置,一眼便察觉出洛风时有话要说,问道:“怎么了?”
洛风时犹豫了一下,靠近他,低声道:“我看见孟兰山了。”
听他这话,萧一行心中也轻轻“咯噔”了一下,却也在意料之中。皱眉问道:“什么时候,在哪里?”
“就在方才。”洛风时说,示意了一下澄池南边的树荫,“假山挡着,我只看到了一闪而过的侧脸,九成像他。”
萧一行沉吟:“魏升谋逆之后,他第一个在通缉之列,恐怕不会再轻易露出真容。”
“魏升已经拥了突厥新王,坐稳了权位。孟兰山不跟在魏升身边,反而跑到这里来。”
洛风时猜测,“是魏升的示意?他想——”
萧一行摇摇头,待要回答,却忽听北面鼓声齐响,声如洪钟卷地而来。
回看御座之前,已经走上了一个青年男子。确实如当日突厥人所说,男子论年龄不过二十五六,这年纪放在许多门派之中还只是未经世事的晚辈,然而对于天家而言,这二十五六的年龄已经不知道经历了多少腥风血雨风波险恶。
萧一行早就见过这位元景帝,此时遥望,不过是感叹几分他与自己一样,也是磕磕绊绊地又长了几岁年龄而已。
洛风时随着众人一起看向年轻的皇帝,看清御座之上的人的面孔,却心中觉得似曾相识。猛然一惊,皱起了眉头。
洛风时道:“我见过他。”
萧一行投来询问的目光。
洛风时随着回忆越发能清楚地想起一年之前,嵯峨山中曾经遇到过一个奇怪的青年男子,牵着匹少见的良驹,说什么再好的马也不值得伤人什么的。那个人自言名叫万嗣,洛风时当时经历嵯峨山顶一事后,怀疑他与突厥人有关,还暗中查过这个名字,无奈一无所获。时间久了,此人再未出现过,也就淡忘了。
此时再想,那万嗣二字果然是化名。——国姓为方,方减一点为万,方家之嗣。可不就是“万嗣”。
萧一行平常,洛风时惊讶,席上其他众人也各有反应。有人露出新奇神情,有人诧异这皇帝竟真敢亲身赴宴,更多人则如当日突厥人语中之意一样,听说过圣上年轻,却不曾想到真正只是这样二十五六岁的青年人。
一时间有人不语,有人面露担忧,神色各异。
然而人人知道,这样的一场八方来客的一场宴会绝不会仅仅是召集众人来赏花宴饮而已。每人心底都存着一两分猜测,等待圣上将要在宴上说什么。
虽然详细难以揣测,但都大约已经有了个方向。
秋风萧瑟,北方战事即将再起。而就算是一纸请帖召集来了这江湖百派又有什么用?元景帝眉宇几分肖似母妃季氏,——季凡白平河矫诏的旧事犹在眼前,更别说近年来朝廷江湖屡生龃龉,早有人记在了心里。
洛风时怀疑都不用怀疑年轻皇帝若是想如同先帝一般重召江湖,只会是自讨没趣。这将近二百多人估计有不少早已在心里打好了嘲讽的腹稿,只等御座上的人异想天开。
宴会如常开席。洛风时所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方钧辰只是照着秋宴的惯例说了几句荣幸相会的场面话。
早已安排好了的宫人鱼贯而入,为席上众人布菜。
西京失守之后,洛京繁华顿减一半。皇家为示与万民同心,也是处处以节俭为念。所以秋华园大宴并不像往日流传的那样奢靡,只求菜色得当,礼数完备,不显得怠慢。
众人起身,谢陛下赐酒,方钧辰亦回敬诸位,没提什么别的事。
布菜的宫人将主食放在客人左手边,汤羹放在右手边,肉食、调料、姜蒜等等一一摆放在该放的位置,菊花香气之中,秋华园除了江湖众客,还不知道有多少宫人侍者在座席之间穿梭。
阶下有乐伎献上丝竹与乐舞,大宴一开,席上众人尽可祝酒交谈。
许多散布于江湖多年未得一见的故人皆借此机会得以寒暄一阵,还有代替门派而来的使者,也不时互相交谈几句,聊的多是些门派交好之类的公事。
虽然吵吵嚷嚷,但好歹一片和谐。
洛风时心中存着那看见假山后一个侧影的担忧,始终无法真正全然放下心来。不过他却又不得不庆幸,幸好皇帝取消了缴械的惯例,允许众人带佩刀入场。孟兰山虽然狡猾,却有弱点在于武功不高,有这各派高手在场,他要妄动恐怕不易。
几曲乐舞散尽之后,又有宫人上前布第二轮的酒菜。这第二轮菜色与之前又有不同,多了几种肉类,又有瓜果。其中尤其精致的是一道蒸鹌鹑,好似毫无玄机,却在鹌鹑腹内塞入米粒,与汤汁一同蒸熟。
洛风时未动箸,却听到有人讶异道:“这是朔城米?”
余者闻声都抬起头来,只见那说话的人眼眶微红,目光只望向御座上的青年人。
方钧辰料到在座之人里头有朔城人士,闻言也没有意外。点了点头,说:“朔城米原是贡米,只可惜…宫中已然无多了。”
言语之中略去的一句,是谁都知道,年初之时朔城早已沦陷。
↑返回顶部↑